.

黑龙江中的黑龙从何而来

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耶律阿保机曾有射杀黑龙的壮举,其后辽国便将黑龙视为祥瑞,也视作耶律阿保机武勋彪炳的象征:太祖陵有黑龙门、祖州有黑龙殿,陵寝中藏有耶律阿保机生前使用过的各种武器装备,来告诫子孙不要忘本。

NO.,Humanitas

校/一条人文主义狗画/脸壳图/地缘谷

黑龙江是我国仅次于长江、黄河的第三大河流,全长公里,同时也是亚洲东北部的重要河流,是我国、俄罗斯、蒙古国的界河。关于它的名称问题,在学界也一直存有争议。

冬天变成了“白龙江”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龙是祥瑞的化身,上到大海,下到水井,我们总希望能有龙王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黑龙江则是其中一条直接提及“龙”的大河,民间也流传着黑龙打倒白龙带来太平的传说。不过历史考证告诉我们,黑龙江真正的意思与我们的愿景可能并不匹配,而是从少数民族的语言中音译而来。

黑水与黑水靺鞨

中原王朝很早就知道黑龙江的存在,《山海经》记载:“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东晋学者郭景纯注释道:“浴即黑水。”不过官方史籍一般称其所在地区为肃慎,肃慎自夏禹定九州时就与中原建立了朝贡关系,只是由于距离过于遥远,它的底细并不为先人所知,他们能知道的只有:这是一个位于东北的番邦,以进贡楛矢石砮而闻名,孔子曾提到这种箭矢足能射穿天上的隼鸟。

直到隋朝的时候,朝廷开始将高句丽作为经略的对象,才发现在高句丽的北方还有七部靺鞨,其中有一黑水部,居住在安车骨西北方向。黑水靺鞨以骁勇闻名,曾经是高句丽的仆从,后因被隋炀帝击败,选择臣服中原。“黑水”方为人们熟知,以其水色发黑之故。

隋朝很快二世而亡,黑水靺鞨转而向唐朝称臣。贞观十四年(公元年),黑水靺鞨遣使朝贡,唐太宗顺水推舟设置了带有羁縻性质的黑水州,这是黑龙江历史上首次以江河来命名行政区划,其后双方往来越来越紧密。

高句丽败亡后,唐朝在辽东设置安东都护府,黑水靺鞨也走向兴盛,发展成十六个部落,他们自恃勇力,常常袭扰周边部族,甚至与唐朝发生冲突,但被同为靺鞨族的唐将李多祚击败。

电视剧中的唐将李多祚年轻时骁勇善射,慷慨激昂,讨伐黑水靺鞨时,李多祚设计诱其首领,置酒高会,乘着他喝醉将他斩杀,大破其众

或许是出于忌惮,到了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年),安东都护薛泰请求建立黑水军得准。次年,又薛泰上奏在靺鞨中最大的部落置黑水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其他部落则置刺史。两年之后,朝廷再赐黑水都督李姓、名献诚,还派遣长史进行监管,令靺鞨归幽州都督节制。朝廷恩威并施的同时对黑水的情况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他漏河,东北流入黑水。”所谓的“他漏河”,就是今天的嫩江支流洮儿河,向东北流入黑龙江。

嫩江支流洮儿河

黑龙江名称的出现与“黑龙”

安史之乱后,唐朝越来越无力管控边疆地区,安东都护府和黑水都督府先后解体。

年,朱温篡唐自立,中原陷于五代十国的战乱之中;比这剧变稍早两月,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敏锐地感觉到唐朝将亡,他决心效法中原王朝而称帝,并用了九年的时间将不服从号令的部落一一平定,建立起强大的辽国。辽国不仅向南占据了燕云十六州,还向东消灭了渤海国,黑水靺鞨也臣属于契丹,后来被改称为女真。鉴于后来宋朝军事上的乏力,东北被少数民族政权牢牢掌控。

今日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广场还有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塑像

也正是在辽国时期,“黑龙江”这个名字首次出现于史册。《辽史·道宗本纪》记载:“太康三年(公元年)夏四月乙酉,泛舟黑龙江。”14年后,辽道宗耶律洪基再次巡游黑龙江。而且路线与时间颇为接近:都是先在春正月“如混同江”、二月“如鱼儿泺”,再到黑龙江。

关于“混同江”,《金史》提到:“混同江亦号黑龙江”;而“鱼儿泺”,指的就是洮儿河。问题则在于,“龙”作为中原文化的印记,是如何出现在辽国的,黑龙江到底有没有“龙”?

清朝学者西清在《黑龙江外记》提到,这种现象或许和辽国崇尚黑龙的文化有关。相传,耶律阿保机曾有射杀黑龙的壮举,其后辽国便将黑龙视为祥瑞,也视作耶律阿保机武勋彪炳的象征:太祖陵有黑龙门、祖州有黑龙殿,陵寝中藏有耶律阿保机生前使用过的各种武器装备,来告诫子孙不要忘本。

辽太祖陵出土的器皿也雕刻上了栩栩如生的黑龙

在我国,从来就没有纯粹的游牧政权,都不可避免地要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龙”自然成为了辽国九五之尊的象征,而耶律洪基是其中文化修养最高的皇帝。只是,在他的治下,辽国的后方并不太平,生活在黑龙江地区的女真五国部多次叛乱,耶律洪基的巡游恰好是在叛乱被镇压后不久。

耶律洪基在位期间,先有重元之乱、后有耶律乙辛擅权乱政,而他忠奸莫辨,赐死皇后萧观音,又软禁皇太子耶律濬,辽朝政治进一步腐朽

实际上这和辽国独特的政治制度——“捺钵”有关,所谓捺钵,就是辽国皇帝的行宫。秋冬季为了避寒,春夏季为了避暑,所以皇帝大多数时间反而不在上京,而是在四处巡游,在黑龙江流域巡游正是春捺钵的一部分。耶律洪基冠以“黑龙”之名,想来是有政治震慑的目的,因为在春捺钵,皇帝要接见的正是女真各部的首领,黑龙传说与黑龙江的得名有所关联看似是说得通的。

捺钵,又译为纳拔,纳宝,纳钵,刺钵等,原出契丹语。图中捺钵旁的黑龙旗赫赫舞动,在后世的画作中,也许是象征着耶律家族的君权“龙”授

然而毕竟没有史料直接证明二者之间的关系,《黑龙江外记》还指出:先有黑龙江之名,后来才有黑龙殿、黑龙门。所以就衍生出另一种观点:“黑龙”指的并不是怪兽黑龙,而是一个由契丹语音译并演化而来的词语。

唐朝虽亡,但“黑水”这个称呼保留在了契丹人中,《契丹国志》在卷首中就提到,河流在契丹语中读作“没里”。同时,游牧民族普遍崇尚黑色,认为黑色有着“伟大”“辽阔”“神圣”等意义,契丹人也不例外。例如辽国的另一个国号——“大中央哈喇契丹国”,“哈喇”就是黑色的意思。那么,契丹人将“黑水”意译为“哈喇没里”,无需用“龙”同样可以宣告辽国在当地的权威。

只是这宣告权威的背后是外强中干,饱受契丹人压榨的女真揭竿而起,灭亡了辽国。残余的契丹人一部分在耶律大石的率领下向西迁徙,在新疆重建辽国,史称“西辽”;还有一小部分在库烈儿的率领下向北迁徙到黑龙江流域,他们的后裔就是今天的达斡尔族。

《黑龙江志稿》提到:“达呼尔,契丹贵族,徙黑龙江北境。”达斡尔人继承了契丹语“哈喇没里”的说法,称黑龙江为har-muru。在新家园站稳脚跟的他们,后来参加蒙古的南征大军,为消灭金国出了一份力,算是为祖先报了一箭之仇。

参加蒙古的南征大军的达斡尔弓箭手,因精于渔猎,擅长弓射,吃苦耐劳而成为不可小觑的武装力量

黑龙江流域孕育着众多的民族,由于各民族的语言不尽相同,黑龙江也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呼。仅以主要民族为例,黑龙江上游生活着蒙古人,蒙语称其为“哈喇木伦”;没有跟随完颜部南下的建州女真后来发展为满族,满语则称其为“萨哈连乌拉”,二者都可译作“黑色的江水”。可以看出,各民族的称呼在读音上可以说十分接近,意思也相同,且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是提到“龙”的,所以有学者认为“黑龙”可能是“哈喇”音译成汉语的最终称呼,但这也没有史料直接佐证。

黑龙江建置的确定

努尔哈赤死后,继位的皇太极于年登基称帝,改女真为满族、国号为“清”。为了进一步整合力量,皇太极向素以骁勇著称的索伦三部(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发起征讨,人口稀少的三部无力对抗,选择归顺满清,成为清军力量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俄国的扩张步伐也已经到了东北边疆,1年,某位哥萨克听说有一条流入东方海洋的大河,只是不知道它的名字。

后来这三部也成为了满八旗的精锐弓箭手,三部族的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其相对于建州女真,脸庞轮廓明显更深也更黑

后来,以波雅尔科夫为首的侵略者来到此地后,在与达斡尔人的交战中才得知这条河叫“哈喇没里”,俄罗斯人把它音译为阿穆尔河,成为了黑龙江的别称。

以波雅尔科夫为首的侵略者要求达斡尔人缴纳“毛皮税”

年,明朝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崩溃,满清趁机入关夺取了政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俄国侵略者也趁着满清忙于巩固统治而无暇顾及东北的机会,扩大侵略规模,强占雅克萨,达斡尔人与各族人民也没有想到过在寒冷贫瘠的西边还能有外敌入侵,加上武器装备严重落后,不得不退走到黑龙江南岸,向清朝求救。

所幸的是,康熙皇帝亲政后迅速稳定了国内局势,开始腾出手来解决边患问题。在战争初期,清廷意识到防务空虚使得远道而来的敌人反而占尽便宜,自身需要留有军事存在。康熙二十二年(公元年)清廷设置黑龙江将军府,以萨布素为将军。在各族人民的配合下,清军取得了雅克萨之战的胜利,暂时遏制住了俄国对东北边疆的染指。面对着长久的军事威胁,黑龙江将军作为常设行政单位管理当地,直到清末新政时才被改建为省。

远道而来的清军在达斡尔人的木舟上运载“大将军炮”并准备与达斡尔人一同反攻黑龙江北岸的哥萨克匪军

“黑龙江”之名最终能普及到全国,与满清长时间统治中原不无关系,而“萨哈连乌拉”尽管仍然在当地沿用,但由于封禁政策,清朝时的东北人口稀少,这个名称并未在国内发挥影响力,现在还能知道它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因此,“黑龙”究竟从何而来,我们能确定的只有因为其含腐殖质高导致水色发黑,再以“黑水”为起点通过不同民族的语言演化回汉语的“黑龙江”,与“龙”是否有直接干系则无法判断,但这都是中原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至于民间黑龙打败白龙的传说,那纯属子虚乌有,在史料中连一丝的痕迹都找不到。

参考资料

契丹国志.叶隆礼

黑龙江外记.西清

龙沙纪略.方式济

黑龙江志稿.张伯英总纂

辽代“黑龙江”考释.吴树国

“黑龙江”名出阿尔泰语考.杨富学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缘谷立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