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代经久不衰的保证,契丹文化的载体四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皇帝四时巡守,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并应役次人,及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

辽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契丹人建立的政权,存在了二百余年,二百多年来辽一直作为北方的霸主而存在,与宋南北对峙,实力也是异常的强大。作为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辽代能经久不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四时捺钵。

捺钵,契丹语,又被称作纳拨、纳钵,汉语意思就是行宫、行在,是辽国皇帝四季出行所在之地及政治中心。辽代捺钵将一年分为四个时间段,既:春水、秋山、纳凉和坐冬,因此也通常被称为四时捺钵。辽朝皇帝在四季都会驻扎在不同地点,进行不同的活动。

春捺钵

“曰鸭子河泺。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天鹅未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鹅雁。晨出暮归,从事弋猎。”

辽国皇帝在正月的第十日前拔出居住的营帐,从上京出发大约六十天左右到达松花江。天鹅还没到,就在冰上搭建起帐篷来,把冰凿开拿出水里的鱼。仲春冰冻溶解,于是让猎鹰去捕捉天鹅。早上出去晚上回来,参与狩猎。冰钓到第一条鱼,捕得第一只天鹅后,将其献到宗庙,并拿出瓜果食物举行头鱼宴和头鹅宴欢庆,参与宴会的人都将天鹅的羽毛插在头上为乐。庆祝结束后便开始猎兽捕鱼,等到春天来了才结束。

夏捺钵

“无常所,多在吐儿山。道宗每岁先幸黑山,拜圣宗、兴宗陵,赏金莲,乃幸子河避暑。吐儿山在黑山东北三百里,近馒头山。黑山在庆州北十三里,上有池,池中有金莲。子河在吐儿山东北三百里。怀州西山有清凉殿,亦为行幸避暑之所。”

春捺钵结束后,辽皇就带着群臣去纳凉避暑,“无常在,多在吐儿山”,吐儿山就是现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和乌珠穆沁旗之间的的永安山附近,“黑山”则是在巴林右旗的东汗山附近。皇帝带着群臣在这里祭祀圣宗,纳凉,狩猎,和南北的大臣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处理政务,到七月中旬后才离开。

秋捺钵

“曰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入山射鹿及虎。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尝有虎据林,伤害居民畜牧。景宗领数骑猎焉,虎伏草际,战栗不敢仰视,上舍之,因号伏浇林。”

辽皇从吐儿山纳凉处离开后就前往“伏虎林”进行田猎,伏虎林大概就是现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北察的哈木伦河附近,山林之中野兽众多,曾经还有老虎袭击居民和牲畜,所以辽皇经常带着群臣来此狩猎鹿虎,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检验部属骑射能力的一种方式,借助狩猎活动就行演武,保持战斗力。

冬捺钵

“曰广平淀。在永州东南三十里,本名白马淀。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余里。地甚坦夷,四望皆沙碛,木多榆柳。其地饶沙,冬月稍暖,牙帐多于此坐冬,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

冬捺钵实际上是辽代皇帝居住最久的地方,具体的地点是广平淀,在当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的交汇处,这里沙地较多,冬天比较暖和,所以皇帝带着群臣在这里躲避严寒,在这里和北、南两面的大臣臣幕僚议论国事,有时候还会出校猎、讲武,并且接受北宋及诸属国的“礼贡”。

辽代的四时捺钵制度,是契丹人作为游牧民族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习惯,是他们的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反映,更是辽国统治集团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捺钵制作为辽代治国安邦的基本制度,对于辽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历史上颇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一项政治制度。

参考文献:

《辽史》

《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

《辽代捺钵制度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