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李海庆一家又收到了第二季度的低保金。生病一年来,他们已经收到了多笔来自民政部门的救助资金。
李海庆是赤峰市巴林左旗富河镇人,年4月,年仅27岁的他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了治病,家里花得山穷水尽。旗民政部门得知情况后,为他们一家申请了低保,每个季度元低保金定期发到一卡通上。当地还先后两次为他们发放临时救助资金共元,去年年底还给予医疗救助资金15万多元。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生活上尽力帮助他们,给他们安慰和希望。今年还要为他们一家申请急难救助,如果申请通过,最高可一次性救助10万元。”巴林左旗民政局救助中心主任张家俊说。
“兜牢民生底线,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庄重承诺的背后,是逐渐完备的社会救助制度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
伴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救助办法》《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意见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临时救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一系列社会救助制度不断施行和完善。
作为兜底性的制度安排,社会救助从年只有低保制度到形成8+1社会救助体系,从单一的救助变成合力救助,救助对象从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覆盖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等困难群体,困难群众安全保障网越兜越牢,越兜越实,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这样的幸福感、安全感,来源于强大的资金支持。从年低保制度建立的20多年间,自治区本级财政共安排下拨社会救助补助资金.14亿元,其中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57亿元,医疗救助补助资金4.88亿元,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等其他专项经费共计9.69亿元。
年,全区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增幅均高于全区GDP增幅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实现了自年以来8连涨。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均位居全国第8位。
同时,城市低保由年的0.33万人增加至年的41.27万人,农村牧区低保由年的42.8万人增加至年的.41万人,特困供养由年的8.63万人增加至年的9.53万人,城乡医疗救助达到.79万人次,临时救助达到30.46万人次。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实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为加强社会救助规范管理,让有限的资金用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我区建立了低保对象认定标准体系,以盟市为单位初步实现了收入核算一把尺子、救助认定一套程序,程序严谨、公开透明、民主公正的认定标准化流程。3年,自治区全面开展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建立了统一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软件平台。
细微之处见真情,我区还出台了一系列解民忧、暖民心的机制措施: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在所有苏木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依托政府办事大厅建立受理社会救助申请窗口个,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建立“救急难”工作机制,全区所有旗县(市、区)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民生服务热线等及时了解掌握辖区内居民遭遇到的临时性、突发性生活困难,主动开展急难救助,做到早发现、早救助、早干预;建立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机制,全区家定点医疗机构直接为救助对象办理医疗保险补偿与医疗救助同步结算,救助对象只需缴纳个人自付费用,极大地方便了困难群众就医结算……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头号民生工程。目前,全区各级民政部门正全力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紧迫、最直接、最现实的兜底保障需求,确保将所有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到年,将稳定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基本医疗有保障。(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霍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