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创建者是蒙古族,元代是我国 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国家,它实行的是一种优宠少数民族的统治制度,在此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姓氏也分几种情况 种情况是赐姓,如“察罕,初名益德,唐兀乌密氏……及长,赐姓蒙古妻以宫人弘吉剌氏”。
察罕是成吉思汗的同时代人,被赐的姓竟是蒙古,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因为成吉思汗就是蒙古人,把族名当姓氏赏赐给臣下,很是有趣。第二种情况是金代灭亡后,女真人入元后改姓,如“刘国杰字国宝,本女真人也,姓乌古论,后入中州,改姓刘氏”。金代姓乌古论的,汉姓为商,而刘国杰却改姓刘了。“李庭小字劳山,本金人蒲察氏,金末来中原,改称李氏,家于济阴后徙寿光。”
金代的蒲察姓,汉姓就是李演、第三种情况是以官名、地名及部落名为姓的。如“乌古孙泽字润甫,临(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天。其先女真乌古部,因此为氏”。雍古氏月合乃“曾祖帖木儿越哥,仕金为马步 指挥使,官名有马,因以马为氏”。元代文学家马祖常即其后裔。诗人酒贤本是少数民族葛逻禄氏汉姓马。克烈氏谙都剌“祖阿思兰…“子孙因其名兰,遂以兰为氏”。
雍古部按竺迩“幼鞠于外祖术要甲家,讹言为赵家,因姓赵氏”。元末明初时蒙古人改从汉姓已很普遍,如画家张彦辅,剧作家杨景贤等人,都是姓名已汉化的蒙古人。郑所南的《铁函心史》书中说:“鞑靼却无姓,或娶汉女为妇,生子愿有姓竟随母姓”内迁的蒙古人娶汉族女子为妻的人很多,根据这条记载推断,蒙古人改从汉姓者就更多了。明朝时期与少数民族有关的赐名姓 有特色。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当年,也即洪武元年(年),就下沼禁止汉人姓少数民族的姓,少数民族还姓原来的姓,不得姓汉人的姓。洪武三年(年)下诏说:“天生斯民,族属姓氏,各有本原,古之圣王尤重之,所以别婚烟,重本始,以厚民俗也。朕起布衣定群雄,为天下主,已尝诏告天下:蒙古诸色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才能,一体握用。比闻入仕之后,或多更姓名,朕虑岁久其子孙相传,昧其本原,非先王致谨氏族之道。中书省其告谕之,如已更易者,听其改正。”
也就是说,蒙古人、色目人不得更改姓氏,已改的要纠正过来,要求蒙汉各从其俗。但过了不久,为了对蒙古族实行同化 策,又赐以汉族姓名。如我们曾经提到的一个事例,维吾尔族人哈巴十在洪武五年(年)因奉命到湖南湘西一带平乱有功,被赐姓剪,名巴土,并被赐桃源县良田亩,世代定居,繁衍后代。清朝中叶,这支剪姓人因为“剪”字不好听,改为“翦”字, 已故历史学家翦伯赞就是他的后裔。
但这支翦姓维吾尔族人因与回族信仰相同,生活习惯相近,交往甚多,特别是通过联姻,逐渐融入回族中。现在,他们多分布于湖南桃源县、河南长葛县等地。又如洪武九年,朱元璋以火你赤为翰林蒙古编修,把他的姓名改为霍庄,这是仿效汉武帝赐日蝉金姓之意。但汉武帝取义于休屠王祭天金人,而中国并无金姓。今中国本有蛋姓,又赐火你赤姓霍,那便与周霍叔之后没有区别了。
当时,还有一种情形,有很多人不奉旨而自行改姓,淮安府海州儒学正曾秉正上奏说:“臣见近来蒙古、色目人多改为汉姓,与华人无异,有求仕入官者,有登显要者,有为富商大贾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宜令复姓,庶可辨识。又,臣前过江浦,见塞外之俘累累,而有江统徙戎之论,不可不防。”可朱元璋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仍继续赐姓。如蒙古人脱欢来归,朱元璋赐他姓薛名斌;元朝云南右丞观音保在洪武十六年(年)归降,被赐姓名李观;洪武二十ー年(年)鞑靼人、元朝工部尚书丑驴归附,被朱元璋赐名为李贤。
明朝皇帝向少数民族赐姓,不仅发生在朱元璋时期,以后的皇帝也有继承。这种性质的赐姓,也成为古代少数民族得姓的一个重要形式。平、找然而,在明代皇帝向少数民族赐姓时,有个与唐朝皇帝赐李姓、宋朝皇帝赐赵姓不同的做法,那就是明朝皇帝虽然姓朱,但很少赐朱姓。当时赐姓中出现有一个黑姓,是赐给回族人的。据明末崇祯五年(年)沈阳《黑氏家谱》记载:黑姓祖先原是唐朝西域某国君主的后代,唐朝在贞观年间派兵征伐西域,攻打某一个国家,两国还未交战,就握手议和了,双方互相交换人为人质,这个西域国家交给唐朝的人质中,便有黑姓人的祖先。
到明朝初年,他们有人担任一个地方的将领,曾率部下朝见朱元璋,被封为亲 指。由于这位将 当时还没有姓,只有名叫黑吧,朱元璋便按照汉族有名有姓的习惯。赐他姓黑。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清代作为又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在少数民族姓氏方面与元代有相的地方。其相关的内容、我们已在其他话题里提及,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