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年),契丹皇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辽朝灭亡后,率领部分契丹人西征,建立起一个威震中亚的西辽帝国,将耶律氏的国祚又绵延了近百年。
耶律大石作为一个契丹贵族,自幼除了学习契丹语外,还学习汉文,精通汉文化,并且,他的马上功夫也十分出色,可以这么说,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契丹俊杰。
辽天祚帝天庆五年(年,宋徽宗政和五年),28岁的耶律大石参加辽朝科举,他作为契丹皇族和众多的汉族士子同场竞技,竟然得中进士!他也成为《辽史》中记载的辽朝唯一一个契丹进士。
可惜耶律大石生不逢时,此时的辽朝已至末路,在他中进士的第二年,即年,女真人完颜阿骨打建立起金国,随即就向辽国发起连续攻击,辽朝的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在几年的时间里相继陷落。
年夏,耶律大石看到辽朝大势已去,于是率契丹铁骑,向西行去,这一次远行,耶律大石重塑了契丹皇族最后的辉煌。
早年辽国曾在西北重镇镇州建立了一座可敦城(今蒙古国哈达桑东北),这是辽国管辖最边远的地方,耶律大石率部经过一路艰辛,终于到达这座还有辽兵镇守的城池。
在耶律大石到达的前一年,辽天祚帝的儿子耶律雅里还逃到这里,被拥立为帝,可惜他短命,不久就去世了。
此时,可敦城里的辽兵正是群龙无首,而耶律大石的到来,立即成为他们的希望。
耶律大石进城后,为了重振契丹雄威,他竖起了兴复辽朝的大旗,并得到边地各部的支持,召集到精兵万余人,自立为王。
此时的天祚帝还活着,因此,耶律大石还尊天祚帝为君主,他在可敦城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一待就是五年。
只不过,天祚帝在年就被金国俘虏,被降为海滨王后,软禁到长白山地区,四年后(年)病逝。
耶律大石虽然立起了复国的大旗,但他很清楚,凭借自己这点力量还不足以东征挑战势头正旺的女真金国。
年,耶律大石做出最重要的决策:继续挥师西进。他决定去征服西方的土地和人口,壮大自己,实现“养兵待时而动”的战略,最终实现复国的目的。
耶律大石西征的第一个立脚点是叶密立城(今新疆额敏县),这里水清草肥,正是养马练兵的好地方,附近有一万多名的游牧契丹人前来投奔,耶律大石的军事力量得到大大增强。
当时在这里还有众多的突厥人部落,耶律大石征服了这些突厥人后,修建城池,将叶密立城建设成了可敦城之后的第二个根据地。
年,耶律大石在群臣的拥立下登基称帝,号“天祐皇帝”,建元“延庆”,依然以“辽”为国号,中原的史学家称耶律大石建立的辽国为“西辽”。同时依据当地突厥人的习惯,他的突厥称号叫“菊儿汗”,即“众汗之汗”。
耶律大石的西辽,完全仿照中原王朝的建制设立各级官员,政治制度仍保持了辽王朝的传统,且整个西辽的宫廷与官府,都通用契丹文和汉字,其钱币上都印有汉文年号。
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城驻扎后,声名远扬。当时的虎思翰汗国长期受到周边部落的侵扰,其统治者派遣使者前往西辽,希望得到耶律大石的庇护,归附西辽。
于是,耶律大石毫不费力地进驻虎思翰汗国的都城八拉沙兖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克马克),并在此建都,改名为虎思翰尔朵(契丹语:强有力的宫帐),改年号为康国元年。
耶律大石治国有道,不断扩大西辽的疆域,年,西辽军队和西喀喇王朝交战,获胜,同年又攻打高昌,回鹘王不再称汗,改称“亦都护”,至此西州回鹘王国成为西辽的属国。
年,西辽在扩张的道路上遇到了最大的对手——塞尔柱帝国。
当年的西喀喇王朝已经沦为塞尔柱帝国附属国,西喀喇汗马赫穆德一再请求宗主国塞尔柱帝国的苏丹艾哈迈德·桑贾尔(马赫穆德的舅舅)出兵攻辽。
经长期准备,桑贾尔号召伊斯兰世界对西辽的异教徒发动圣战,从呼罗珊、锡斯坦、伽色尼、马赞德兰、古尔等国集结了十万多西域联军。
耶律大石率辽军与西域联军在撒马尔罕(中亚古城,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以北的卡特万草原对峙,并于9月9日展开会战,这就是中亚史上著名的“卡特万之战”。
此战中,耶律大石以少胜多,击败10万联军,伊斯兰教第一次屈服于一个不信教的政权。卡特万战役后,塞尔柱帝国的势力退出中亚,西辽王国成为中亚新的霸主。
卡特万之战,使西辽确立了在中亚穆斯林世界的统治,声名威震亚欧。之后,西辽又向西北进攻花刺子模,花刺子模王阿提西兹投降,做了西辽属国。
这一连串的胜利,使耶律大石迅速完成了称霸中亚的伟业:北到巴尔喀什湖以北的巴哈台山,西达咸海,东到新疆中部,西南界阿姆河,成为了整个中亚最强大的国家。
耶律大石的西征,上演了契丹皇族最后的荣耀,他建立的西辽,在亚欧大陆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契丹”一词成了中亚各族用来称呼中国的专用词,这个名称又经中亚传到俄罗斯和欧洲,俄语和英语中的“中国”,都是契丹一词的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