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玻璃器的艺术风格是怎样演

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anjie.html

游牧民族在中国玻璃发展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游牧民族在与农耕民族长期接触中被其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所吸引,在有了较长时间的定居活动后,产生了使用不易保存玻璃器的需求。从此游牧民族开始使用玻璃器,同时组织工匠改进玻璃器的制作技术,甚至将本民族工艺器物造型的文化特征带入中国玻璃制品的生产和制造当中,使中国玻璃制品的造型丰富多彩。

游牧民族使用的玻璃器造型与其它工艺器物的造型之间有着共同的审美逻辑,在不同材质的器物造型之间均有承袭借鉴,这体现了草原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倾向。游牧民族推动了中国玻璃器的发展进程,丰富了世界玻璃器的造型和纹饰,增强了游牧文明的影响力,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推动下的造型演变

以北魏鲜卑、辽朝契丹为代表的游牧民族,使用的玻璃无论是从社会形态还是从文化艺术上,在坚持以草原少数民族的固有的方式和风格的同时,与中原和西域风格的玻璃器的特征相结合,将玻璃工艺制作和造型变化带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玻璃器造型的衍变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内容。现存的玻璃器中,尚未发现元朝、清朝时期的玻璃器具有明显的游牧造型风格。因此本节内容不将元、清时期的玻璃造型的变化纳入研究范围。

北魏鲜卑人组织制作的玻璃器及造型。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掌握政权后非常重视玻璃器的生产和制造。北魏是中国古代玻璃制作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时的北魏已经可以组织工匠生产出精美的玻璃器,这大大的推动了我国的玻璃技术的发展进程,丰富了玻璃器造型,也表明中国玻璃史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自北魏迁都山西平城后,平城一跃成为当时北方区域内最热闹繁华的都城,并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山西大同地区出土的玻璃器多为实用性的器皿,亦有少量珠饰用于装饰佩戴或贸易品中的等价物。北魏陶器常在器物的颈肩、肩腹用凹凸弦纹装饰,这种装饰风格具有典型北魏特色。

山西省大同市迎宾大道北魏墓群M16出土1件玻璃壶,“器型为平沿束颈,喇叭形敞口,圆肩鼓腹,腹部下收,肩部有两圈凸起的弦纹装饰”,玻璃壶的器型与北魏陶壶一致,除此之外,北魏墓群M6出土了一件凸弦纹的玻璃碗,装饰弦纹的玻璃器在其他年代未曾发现。

佛教艺术在北魏时期的发展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北魏墓群M16出土了四件玻璃杯,也被称为玻璃泡饰,器皿内部用白颜色绘制了七瓣莲花,佛教认为莲花纹象征着佛诞生,是纯洁的代表。此类型的玻璃杯与北魏时期金属质泡钉外型上十分相像。

“河北定县北魏塔基出土的玻璃瓶、玻璃钵的形制均属于我国传统的器型”,我国同时期出土的陶器常有发现,“南方地区并未有这种相似玻璃品的出土”。玻璃口沿内卷、粘玻璃圈足等技术,皆属罗马玻璃传统的吹制技术,由此可以判断北魏塔基出土的玻璃吸取了西方制作工艺和国产器型的样式。

辽朝契丹人组织制作的玻璃器及造型。一项工艺的发展离不开前代的积淀与传承,唯有依托创新与坚守才能够生生不息,在玻璃造型也是如此。北魏后,契丹建立辽代,出土的部分国产玻璃具有浓郁的契丹风格,不见于其他地区。蒋飞飞认为璎珞随着佛教东传进入中国,辽代的璎珞流行于上层社会贵族中间。其中由管状器和金丝球组合而成的臂璎珞、胸璎珞为契丹族特有的使用形制。

内蒙古出土了两件辽境特有的玻璃璎珞,“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花根塔拉辽墓出土三根镶金玻璃管,同墓所出还有两件金丝球饰,二者共同构成了胸璎珞。另一种是由‘T形坠饰’和‘心形坠饰’组成的璎珞。赤峰市博物馆藏有一套‘玻璃质璎珞’。该套玻璃质璎珞由七件玻璃珠,一件玻璃质形坠饰和一件玻璃质心形坠饰组成”。

“春水秋山”题材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其核心寓意为期盼吉祥、追求美好。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辽祖州城遗址出土的“辽白玻璃雕飞雁纹坠”,蒋飞飞认为是春水秋山类的题材在玻璃制品中的表现。除此之外,辽宁省义县清河门水泉辽墓出土的玻璃蹀躞带銙,部分带銙上有长条形的古眼,在之前朝代所制的腰带上并未见到这种形式,应为游牧民族为适应射猎生活所做的改变。

古代北方游牧生活对玻璃器造型的影响

游牧民族的饮食起居对玻璃器造型的影响。游牧民族过着游而不定的生活,他们对食器皿具的选择与生存环境有关,器具造型和对装饰的要求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工匠根据游牧生活的习性设计出多样器皿满足人们日常使用的需求,形成多姿多彩的游牧艺术。除此之外,亦有大量记载和实物证明中原王朝、西方王朝同草原民族的频繁往来,丰富了游牧民族的器具造型艺术,从而影响玻璃器的使用和制作。

生活在草原的游牧民族的饮食没有中原地区的农耕民族饮食精细,在陈国公主墓室壁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游牧民族饮食的场景,壁画中侍者手捧的长盘用以盛放食物,除此之外,敖汉旗羊山1号墓葬壁画中绘制的食物,可以看到游牧民族的饮食食物体积较大,块状食物较多,食物制作较为粗犷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游牧民族的饮食习俗影响了其更青睐于器形较大的玻璃器。

游牧民族的使用食具包括盘和碗,盘子盛放的食物多为固体,较大口沿的器皿能够盛放更多的的肉食、点心或者水果。碗的使用更加灵活,可以盛放的任何类型的食物。游牧民族的制作饮用器具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运输和饮用,在移动中也不容易洒翻,饮具除了杯类外,多为执壶、注壶等器型,口沿较小。

游牧民族的经济以游牧为主,渔猎、农业、采集为辅,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草原民族的饮食起居习惯,也影响了他们对器皿造型的选择。易碎的玻璃不利于携带,普通牧民长期迁徙,在同一个地点居住的时间比较短,对玻璃材质的器皿的选择较少,所以玻璃器的使用群体多集中在游牧的上层贵族,他们仿照中原建立城池,虽然仍然保留一部分游牧习俗,但行居趋于稳定,在使用器具时对实用性的要求降低,开始选择制作精美、象征富贵的材质和造型,渐渐将目光转移到对审美性的追求上。

游牧民族的饮酒习俗对玻璃器造型的影响。根据游牧民族的墓葬壁画和文献记载显示游牧民族饮酒文化由来已久,行酒方式和次数都很有讲究,在《辽史·礼志》中记载游牧民族在宴饮时都有严格的程序,讲究行酒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游牧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的情趣。

游牧民族非常重视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其使用的酒器造型有三种风格,其一为中原直接输入或受到中原造型影响而形成的风格:游牧民族使用的饮酒器主要有瓶、壶、碗、杯等器型,纹饰以植物题材为主,例如牡丹、莲花等纹饰。其二为游牧风格:根据本民族生活习惯制作而成,多选择简易、容易获取的材料,例如动物角、皮、金属以及树皮等材质。

除此之外,游牧地区也常使用瓶、罐、壶等器型,他们为了方便携带会在瓶身装饰孔、眼、把手等装饰,器型上的纹饰题材以草原上生存的动植物为主。其三为西方直接输入或受到西方造型影响形成的造型风格:主要有杯、壶、瓶等器型,每件器型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游牧民族历来热情好客,饮酒是人们日常交流、增进友谊、欣赏品鉴的一种手段,同时能体现出游牧民族的饮酒文化与饮具艺术特征。在饮具的发展过程中,酒文化的兴起极大的加快了饮具造型和装饰的发展进程。为了能够适应游牧生活,酒具的外形设计比较简单,追求实用性,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为节约制作成本,

另一方面还能减少出行时携带的数量和携带时间,这种方式既实用,又非常形象的体现出游牧文化的特性,在这种多方作用力的影响下的饮具的表现出独特的游牧审美倾向。在游牧民族使用的饮器中,玻璃材质的器具较为珍贵,通常只出现在等级较高级的墓葬当中,使用这种器具不仅能够彰显身份,还能在饮酒时增加饮酒的趣味性。

中国本土生产的玻璃制品受到技术的限制,难以保存,且不能够承受骤冷骤热,所以流传下来的国产玻璃较少。而外来传入的玻璃在透明度、光泽感、质量和工艺上都比国产玻璃更有优势。游牧民族借鉴吸收各方的文化因素,结合自己的民族文化内情选择了最适宜游牧民族生活的器具造型,玻璃器的普及使得游牧民族的酒文化和饮茶发展形成了一种风雅的社会文化现象。

具有游牧生活特征的玻璃制品

玻璃器皿。目前游牧地区发现的玻璃器的形制中,最具有游牧造型特色的玻璃器有以下两个。其一,新疆尼雅N8遗址中发现了一件玻璃角形杯,此器型并非本土所有,杯形腹部下方贴塑两条波浪纹、腹部黏连三条弦纹装饰。该器型在中亚的草原找到了相似器皿,所以这类角形杯的发现使用很可能与游牧民族相关。

其二,博尔塔拉州达勒特古城遗址里发现了一件元朝时期的玻璃瓶,这件玻璃瓶斜肩颈细扁腹,据推测造型来源于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壶,这种器型未在我国其他地区发现。

玻璃装饰品。游牧民族使用的玻璃装饰品,外形多以几何形状设计造型,如辽宁义县清河门水泉辽墓出土的玻璃带銙和玻璃管,形状丰富,有圆形、心形、方形、圭形尾、菱柱形。内蒙古辽祖州城遗址出土的玻璃质飞雁纹坠以三角形入图。赤峰市博物馆收藏的玻璃璎珞,形状有T形、心形、圆柱形。巴林左旗浩尔吐乡花杆子沟的玻璃带銙,形状上有椭圆形、方形。这些几何玻璃造型规矩、匀称,反映了游牧民族用玻璃装饰的审美情趣。

目前在北方发现的金银玉器,无论是飞禽走兽人物植物,都以动态见长,游牧民族使用的玻璃装饰品中也发现了这种造型,如内蒙古辽上京汉城遗址出土的玻璃带銙,人物应为胡人形象,其盘腿而坐,绸带翻飞,做击鼓状。内蒙古辽祖州城遗址出土的辽白玻璃雕飞雁纹坠,刻画简练,鸿雁振翅欲飞,下端用卷云纹装饰。

游牧民族长期与动植物接触,物件装饰的写实性是游牧民族在艺术制品中一直追求的审美情趣。由于没有太多刻意加工,游牧民族选择使用的玻璃装饰品在造型和纹饰更加世俗化,贴近生活。玻璃装饰品作为艺术品类中的一种,它的造型在之后的发展中与现实意象结合的越来越紧密、逼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