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雪松阚琨祁国栋
在内蒙古自治区.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这样一支金融队伍,他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根植“三农三牧”,用心服务小微、民生,脚步丈量着每一寸热土,是联系农牧民最好的金融纽带,他们就是内蒙古农村信用社,被誉为“离大地最近的银行”。
“农村信用社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农信联社党委副书记、主任张建成说,农村市场激活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虽然国家和地方财政每年增加“三农”资金的投入,但大部分要靠农村金融体系供给,内蒙古农信社正是凭着实际贡献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也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截至年9月末,内蒙古农信社资产总额亿元,各项存款余额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亿元。资产、存款、贷款总量均居全区银行业首位。据内蒙古自治区农信联社党委委员、副主任卢晓东介绍,今年以来,全区农信社持续加大对“三农三牧”的信贷支持,提供了全区26%的涉农涉牧贷款和38.6%的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23个百分点,实现服务乡村振兴和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开端。
近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时报社、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调研组”深入实地调研,走进了这支内蒙古自治区资产规模最大、支农支牧支小力度最强、机构人员网点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地方性金融机构,见证了他们全心全意全力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开鲁农商银行:金融惠农小辣椒变身大产业
通辽市开鲁县东方红村是一个“国家级文明村”。走进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成片种植的辣椒,小小的辣椒在这里已经成为拉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当前正是我县20万亩红鲜椒的收获季,平均亩产量在斤左右,收购价格在1元/斤至1.3元/斤之间,每亩产值在元左右,每亩净利润平均在元以上。”开鲁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常喜对当地的辣椒产业非常熟悉,对市场行情也是了若指掌。
开鲁农商银行今年9月初刚挂牌开业,前身是有近70年发展历史的开鲁县联社,是开鲁县“从业人数最多、服务区域最广、百姓口碑最佳、存贷款规模最大、普惠金融贡献度最高”的金融机构,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尤其是农牧业的发展。
据常喜介绍,开鲁县种植红干椒已有3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北方县域最大的红辣椒生产集散地,享有“中国红干椒之都”的美誉。为推动当地辣椒产业发展壮大,助力乡村振兴,开鲁农商银行专门打造了专属信贷产品——“辣椒贷”,有效促进了企业发展和椒农增收,受到热烈欢迎。
目前,开鲁红干椒产业已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构筑产、加、销的全产业链,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全县红辣椒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综合产值可达到25亿元,开鲁农商银行的金融支持有力而精准。
东方红村第一书记付忠民告诉记者:“开鲁红干椒每斤可以卖到5元左右,如果插上一对‘翅膀’,即一方面把合作社进一步组织凝聚起来,另一方面加上金融惠农支持,整合产业链上各方形成一个‘拳头’,打通销售渠道,打造好品牌,开鲁辣椒产业还能进一步腾飞。”
内蒙古晶山食品公司是当地主营冷冻鲜椒、农副产品收购、辣酱以及调味品企业,今年7月刚刚获得开鲁农商银行万元授信,期限5年。“我们的红鲜椒主要出口韩国,每年出口量在四五万吨,比较稳定。下一步我们打算进一步做深加工,深加工利润比较高,能达到30%左右。”该公司负责人杨秀敏说。
集众智可定良策,合众力必兴伟业。辣椒产业的发展壮大,只是开鲁农商银行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一切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全体开鲁农信人的拼搏与奉献。”常喜说。
科左后旗联社:黄牛产业铺就发展快车道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是科左后旗联社筑牢根基、发展旗域经济的重要历史机遇,也是高质量服务‘三农三牧’,拓展金融‘蓝海’的根本落脚点。”科左后旗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贾连宇说。
科左后旗全称科尔沁左翼后旗,享有“黄牛之乡”“马王之乡”等众多美誉,特别是黄牛养殖历史悠久,是科尔沁黄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的主产区,目前,肉牛饲养量达万头以上,黄牛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名片。
为融入乡村振兴的新发展格局,科左后旗联社主动响应地方政府提出的“百万黄牛”养殖计划,于年率先创新研发“草原肥牛贷”,成为科左后旗地区率先支持黄牛产业发展的金融机构。为推动当地黄牛产业发展,科左后旗联社适时调整金融政策,年以来,先后对“草原肥牛贷”进行了4次5项政策调整,分别打通黄牛交易渠道、销售渠道、技术渠道和保险赔付渠道“四个渠道”。与当地两家肉牛年交易量达万头以上的黄牛交易市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大力支持“活牛超市”项目,搭建“线上+线下”的黄牛交易平台。同时,持续开展“送知识进乡村”活动,为黄牛养殖户提供专业技术咨询,减少和降低养殖户养殖风险。
今年42岁的张晓霞和丈夫包金风都是蒙古族人,通过黄牛饲养不仅在当地率先实现了小康,还开始带动乡亲共同致富。年,张晓霞家因扩大黄牛养殖规模资金不足,向科左后旗联社申请贷款万元,由于房产抵押物价值不足且无法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在困难面前,科左后旗联社主动雪中送炭,引入第三方担保公司以担保增信方式为其投放贷款万元。年她家又投资80万元新建10亩养殖场,目前养殖场达3处,雇工4人,养殖规模已达到头,日产鲜奶余公斤,仅鲜奶月销售收入就达5.5万元。
通辽市浩远农牧业公司是当地养殖龙头企业,经营范围涵盖牲畜养殖、交易、肉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年初疫情暴发以来,受全国各地疫情防控形势、隔离措施影响,牛市交易人员较少,企业经营一度陷入困境,如何偿还信用社即将到期的万元贷款成为该公司法人代表王海金的一块心病。科左后旗联社了解到该公司实际困难后,根据应延尽延政策和企业黄牛市场交易量逐步好转的实际情况,主动为该公司办理无还本续贷。目前企业已彻底走出低谷,每集日入场交易黄牛余头,成交量50%左右,每集交易费收入8万元,直接就业30余人,间接带动黄牛产业链条相关数以万计就业人口增收。
截止到年9月末,科左后旗联社黄牛产业贷款1.9万户,金额14.8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9.05%,其中“草原肥牛贷”特色产品支持黄牛产业主体户,金额7.3亿元。
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金融扶持和加强服务,如今黄牛产业已成为科左后旗地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贾连宇表示,作为扎根“三农”、扎根地方的金融主力军,科左后旗联社将以更大的作为、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支持乡村振兴。
巴林左旗联社:党建引领“融惠农信”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想致富,就有资金支持。”这是巴林左旗联社的庄严承诺。全旗有发展意愿且符合条件的农牧民,都得到了农信金融的支持。“我们自己的银行”是当地农牧民对该联社的亲切称呼。在巴林左旗,农牧民用贷款,可以像从自家存折里取钱一样坦然、方便。巴林左旗联社通过启动党建引领“融惠农信”工程,着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的关键在金融助力、金融助力的关键在党建引领。”巴林左旗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姜玉明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联社党委与旗委组织部、宣传部、各苏木街道党委(党工委)等党组织建立融合发展关系,全面启动党建引领“融惠农信”工程,通过“五共并举”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解决方案。
一是组织共融。构建“党委、支部、党员”三级融建模式。联社党委与旗委组织部及各苏木乡镇街道等16个党委(党工委)签署融建协议;基层信用社与全辖个村级党支部结对共建;双方党员互助共建,共同践行社会责任。二是队伍共建。双方互聘干部,旗委任命联社12名中层干部挂职镇长助理,分管信用镇、信用村建设和党建引领融惠农信工作;各镇党委任命农信社91名客户经理兼任村级金融助理,负责提供金融服务、巩固拓展业务、协办村级事务等;联社党委聘任名村级党支部书记担任“农金员”,协助农信社采信息、拓业务、化不良等。三是资源共享。农信社将更多惠民便民政策向镇村倾斜,如,下调利率、提高额度、降低担保条件等;各级党政给予农信社更多支持,如,协助开立对公账户等。四是服务共抓。合推全域授信,共同入户深入推广福农贷等“福”字信贷产品,截至9月末,已累计授信5.3万户、授信总额亿元。另外,共建信用村镇,对授信50万元以下农牧户实行免担保信用放款。齐抓产业发展,聚焦“肉牛、笤帚苗、肉驴”三大主导产业,推出“金牛贷、金苗贷、金龙贷”等“金”字系列专项产业贷款。五是难题共解。针对劳动模范和有爱心、有公心、有孝心等先进个人推出“先锋贷、爱心贷”,为社会基层治理注入金融力量。建设农信驿站,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基础金融服务。
内蒙古地域辽阔,农牧业资源独具特色,除了肉牛养殖,毫不起眼的笤帚苗种植,也成为巴林左旗迅速崛起的一大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35万亩。笤帚年生产销售能力达万把(件)以上,实现综合产值达10亿元左右。在这些产业壮大的背后,是巴林左旗联社持续探索党建引领“融惠农信”工程,经过几年磨砺成长,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强大金融力量的过程。正是通过抓党建,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以往长期困扰当地老百姓发展经济缺乏资金的问题迎刃而解。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认为,目前,农户生存性需求和脱贫发展的普惠金融需求基本已得到满足,乡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进一步走向纵向一体化的产业发展,以及产加销等全产业链服务需求。产业升级和全年竞争的压力,迫使农信机构由拼价格转向拼服务、拼数据、拼远见,尤其要发挥血缘、地缘、友缘、业缘等熟人社会优势,利用和发挥好软信息优势。
巴林左旗联社勇于创新,切实提升了当地农信社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走出了一条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用姜玉明的话说,通过抓党建和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了由内而外的两大改变。“从外部看,政银关系越来越牢,群众感情越来越深,社会形象越来越好。从内部看,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城乡市场日趋巩固,经营业绩稳中有进,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宁城农商银行:金融引擎推动设施农业大发展
素有“千年古都、山水宁城”之称的宁城县,位于蒙、冀、辽三省区交界处,这里也是内蒙古进京、出海最近的地区,可谓“三省通衢”,区位优势独特,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域,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更是可圈可点。
“宁城农商银行坚持把助力服务‘三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宁城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文明告诉记者,宁城是设施农业大县,主导产业为“菜果牛”,该行始终将设施农业作为支持“三农”发展的重点方向,推动县域设施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使设施农业成为推动该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一是强化组织引领,全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宁城农商银行成立了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组织领导和统筹推进。二是党建引领区域协同发展,创新金融服务新格局。三是坚守“三农”市场定位,加大县域特色产业支持力度。紧跟县域产业战略发展布局,全力支持“菜果牛”三大主导产业发展。通过农户小额贷款、脱贫小额信贷、产业化项目专项贷款以及活体牲畜抵押贷款等不同产品解决不同类型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四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惠民惠企政策。五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做好脱贫人口金融服务。六是深入落实普惠金融,发放失地农民“助保贷”,使失地农民在无力缴纳养老保险的情况下,利用“助保贷”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七是提供贴心增值服务,在村部建设农信驿站,为农民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让百姓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存取款、社保查询、代购生活用品、代缴水电费等便民服务。
近年来,在宁城农商银行的支持下,宁城县“菜果牛”三大主导产业呈现“大提速”“大发展”,实现了由重点项目到亮点工程的跨越,由分散种养到产业带、主导产业的不断升级,三大产业已经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记者了解到,目前,宁城有设施农业近50万亩,年产各类蔬菜万吨,产值达43亿元,从事棚室种植农户2.54万户;林果经济林面积达23万亩之多,年产果品13.5万吨,产值6.8亿元,带动1.86万户从业农民人均增收元,肉牛养殖农户达到4.2万户,人均增收2.1万元,肉牛存栏45万头,肉牛养殖已经形成规模。菜、果、牛三大产业成为县域百姓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宁城农商银行行长钟婧告诉记者,宁城发展设施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截至9月末,宁城县各类存款.22亿元,宁城农商银行存款.51亿元,存款市场占有率为46.72%,增速超过两位数。全县各项贷款.57亿元,宁城农商银行贷款92.19亿元,贷款市场占有率为58.51%。从这些数据来看,一方面,宁城农商银行存贷款占当地近半壁江山,说明老百姓非常信任支持宁城农商银行;另一方面,存款的增长背后是百姓收入的增加,民间存款大大超过地方财政收入,说明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等主导产业,农民逐渐富裕起来了,真正实现了藏富于民。
后记
70年前,内蒙古农信社从敖汉旗贝子府出发,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始终秉承“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支持小微”的经营理念,以一个背包、一匹马就是一个“移动银行”的执着和坚韧,朴实、真诚、热情、温暖地走过了70年风雨历程,走出了属于内蒙古农信人的奋进之路。
内蒙古自治区农信联社成立16年来,全区农村信用社资产规模增长9.24倍、各项存款增长12.26倍、各项贷款增长14.32倍,累计缴纳税金亿元,成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地方金融排头兵、普惠金融领跑者,是当之无愧的推动“三农三牧”发展的金融“引擎”。内蒙古自治区农信联社负责人表示,将在听取专家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效率。
懂农牧区、爱农牧民的内蒙古农信人,必将为全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插上金融翅膀,扛起“乡村振兴农村金融主力军”的旗帜,努力建设党委政府的放心银行、广大客户的满意银行、行稳致远的健康银行,在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新征程中,谱写内蒙古农信事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