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来源:内蒙古电视台)
草原笤帚苗手编技艺,始于上世纪初(公元年),主要分布在赤峰市巴林左旗,世代相传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其编织技艺独具特色,文化内容丰富,是民俗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传播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的中华传统美德。年,巴林左旗被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认证为中国笤帚苗之乡。
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开启巴林左旗草原笤帚苗之旅吧!
02:22(视频来源:1号线上)
草原笤帚苗手编技艺,最初是利用门框、麻绳、铁丝等简单工具。以绑笤帚为例,先用门框、木棍、麻绳、铁丝等简单工具,后改为腰带具,俗称腰勒子(以弯木、麻绳、布条带制作的工具),以脚蹬踹,用力缠绕,滚绑,手脚并用;现在采用木桩、铁桩和滚轴加腰带等,结合民族特点采用手工编花,根据地域文化编织出不同产品,也可以根据需求编织不同的笤帚苗技艺品。
草原笤帚苗手编制成的工艺品有各种大小的笤帚、雄鹰、小鸟、鸭子、置物筐、葫芦、孔雀、龙、保健捶和清洁刷扫等多个品种。
年,草原笤帚苗手编技艺申报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这项技艺在巴林左旗一代代的传承着。
传承谱系
第一代:解振风
第二代:解廷贵、祝珍
第三代:解凤云、解景山
第四代:解敬立、王宇飞
手的温度寄托着乡愁的味道,艺的传承印刻着文化的记忆,一根根笤帚苗在手编艺人的手中,变成各种大小不一的工艺品,这些材料在她们手中由少到多、由表及里的精心打磨之下,幻化成栩栩如生、极具观赏的鲜活景象,对每一个笤帚苗手编艺人而言都是值得的……
来源:视觉赤峰
责任编辑:张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