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国为何会有五个都城辽国建立五京的目的是

从上京到南京,大辽为何五京并存?大辽建立五京的目的是什么?说到辽五京的建立目的,一些人总是从想当然的角度出发,以汉人的目光来审视品判,结果得出的观点几乎都是错误的,甚或有不以为错而沾沾自喜者,自以为‘得要’……虽然对于历史的种种幻象,每个人有着每个人的看法,但总有一种是接近真实的,这是不可否认的。

辽太祖神册三年(),耶律阿保机建皇都于西楼地(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辽太宗会同元年(),以皇都为上京。

辽太祖天显三年(),改辽阳为南京,后改为东京。辽太宗会同元年(),升幽州为南京。辽圣宗统和二十五年(),中京建成。辽兴宗重熙十三年(),升云州为西京,于是五京俱备,是为辽五京制。

上京的功能

1.政治功能:其为首都,是国家的象征。掌控一方,辐射万里。

2.军事功能:(1)在辽朝建立初年的一系列渺L战争中,上京承担着大本营和战略大后方的重要作用。太大祖、太宗时期,辽朝大军除了在华北地区与后唐、后晋展开激烈争夺外,还东灭渤海,西击回纥,征服突厥、党项、乌古等部族。辽朝在如此广阔的空间进行如此频繁的军事行动,如果没有稳固的战略后方的支持是难以想象的,而位于草原深处的上京在地理位置上正好处于这些军事行动的中心,具有理想的战略后方的区位优势。

(2)在整个辽朝统治时期,上京是控制北方包括东北和西北各部族,加强北部边防的战略后方和军事协调中心。见于《辽史》“北面边防官”条下所列的军事统帅机构中,控制奚族的有上京路诸司,控制生女真等东北各部族的有长春路、东北路诸司,控制阻卜(鞑靼)等部族的有西北路诸司等。太宗时在征服蒙古高原东部的敌烈部后,设立乌古敌烈统军司,成为辽朝控扼乌古、敌烈两大部族,镇守北部边防的军事统帅机构。

3.经济功能(1)商业贸易活动的中心。是丝绸之路的最大目的地和最重要的节点。(2)手工业中心。如在那里发现有大量的骨制器,如植毛刷;制瓷、制陶业发达,纺织业兴盛。(3)财政运行中心。

4.文化功能

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祖先祭祀和宗教(懦教、佛教)传播三个方面。

5.人口的集聚、容纳

在当年,辽上京的政治意义大于其他方面。太祖往来射猎于四楼之间,这里的西楼是他的家乡,必须重视。

东京于年设立,其主要目的就是控制渤海。打下渤海就得考虑怎么长期、有效地控制它。最初,耶律阿保机是想给大儿子耶律倍打造一个家业,如同我们今天的“分家’,把他封为东契丹国王,东京就是耶律倍的根基地,所以有宫殿、官署等配置,有“后官”一类的设置。只不过是,太祖故去后,述律平与耶律德光不会让这个地域成为独立王国的,所以东京后来就成为“陪都’。

南京,设立于太宗会同元年()。目的是延续汉地统治,发展经济、文化,控制宋。

中京,建于圣宗统和二十五年(),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奚族。

事实上,中京的设立,是辽廷长期调控奚族的一个“中期”结果,建中京的最大的目的就是控扼奚族,这是一个最大的政治目的。“奚王献地’是迫于某种强大的压力的(历史上,甘心“献地”的统治者是没有的,除非是智障者),辽中京的建立无疑是在奚族的传统领地上打下—个大大的‘楔子”,标志着辽廷对奚的统治更为加强了。

关于辽朝为什么修建中京,是研究中分歧意见较大的问题之一。概括起来,有便于接待宋朝使臣说、辽朝后期新都说、适应辽朝政治经济发展说和控制奚族说等,笔者认为后者比较符合实际。契丹建国后,设昊王府统领奚族事务,奚族成为辽朝统治下有稳定的居住地、有独立的管理机构的非契丹部族。统和十四年(),奚王和朔奴与东京留守萧恒德共同领兵讨伐东北的兀惹族战败,给辽朝进一步解决奚族问题提供了契机,辽圣宗下令昊王府所辖的六部部众改隶北宰相府管辖,成为契丹部族之一。奚王府虽然依旧存在,但却失去了统领部众的权力,给统和二十年()“吴王府王帐献七节度金山河川地”(《辽史·圣宗纪六》)做了铺垫,而辽朝在奚族故地修建都城,就近监视和控制奚族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中京的建立,说明历史上曾经被中原观为强大的“两蕃’之一的奚,在辽廷的一再打压下,再也不能成为强大了。建立中京,最大的受益者是辽廷,是契丹统治者。这件事,为以后辽廷进一步分化、分割、控制奚族提供了更加优良的基础。事实上,奚族的领地就这么一点点地划归了“中央”,结果一定就是:州县建制代替原有(奚王的)部族统治,这是辽廷控制奚族的“终期目标’。中京的建立,是在奚王身上‘割肉”!

西京,于兴宗重熙十三年()升为“京’。西京的设立是辽朝与西夏矛盾的产物。自从党项酋长李继迁背宋自立、实行‘结辽制宋’的对外政策以来,辽夏之间一直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但是,由于元昊嗣位以后,西夏在对北宋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的同时,对辽朝也不像过去那样驯服了,导致辽夏关系加速走向恶化。元昊与辽朝下嫁的兴平公主不睦,公主生病至去世,元昊既不探视也不向辽朝报告,辽兴宗对此十分不满。元昊屡屡染指辽夏交界辽朝一侧的党项部落,也使辽兴宗不能坐视西夏势力的膨胀。

于是在重熙十二年(),辽兴宗发动了对西夏的大规模战争,史称“河曲之战”。同年十一月,辽兴宗下诏升云州为西京。辽夏间的“甥舅”大战,其实以舅舅失败而结束了,舅舅这面一看,外甥那面已经不是外甥样儿了,得防着点儿了,所以后人看到了—个最表面的事儿,就是“升西京’。可见,西京完全是出于针对西夏的军事目的而设立的,所以《辽史》说“西京多边防宫’。

如果不是夏辽交恶,中京恐怕就是最后一个“京’。换一句话说,如果没有辽夏战争,辽可能是“四京”京府制。

在中京设立之初和建立以后,人口大量地迁入,其中包括了大量的上京人口,这方面的数据请看韩茂莉先生的《草原与田国》。我想,辽廷的这种人口迁移政策有两个目的:一是把大量非奚族人口迁入中京及其周边地区,使得传统的奚族地充斥进大量的非奚族人,在人口数目方面发生历史的根本性改变,由此改变奚王的传统统治方式,按赤峰当地俗话讲叫“胳拉胳拉’。二是为辽廷在奚族地区采取州县制度打基础。在传统的奚王控制地插入州县,按赤峰当地俗话讲叫“掺和掺和”。辽廷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措施也是渐进的。

辽上京从年建立以后,人口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迁入和自然繁殖),到中京建立的这一年,年,少说也是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建都之前就有人口的迁入),人口繁盛。还有就是汉人多,迁移有条件,加之中京地区适宜耕作人口生活。

由于人口繁盛,辽上京及其周边的环境显出向坏发展态势,迁移人口很有必要。正如清朝入关以后,把东北围封起来一样,对于耶律氏的“龙兴之地”,皇帝不会眼看着它一直遭到破坏的,保护是必要的。辽朝中后期的夏、秋两大擦钵地主要在辽上京附近,保持这一带的自然状态也是必须的,是政治需要。人口的减少,会给游牧造条件,保持原有的文化生态也是很要紧的。辽五京,除去辽上京以外,其他四京都是“控扼一方’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