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这首兄妹情的名篇,把儿女情长写得朴

北京手足癣的最好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641.html

提起王安石,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叱咤风云改革家的形象。其次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短小精悍,不足三百字,思维缜密,逻辑清楚,理足气盛,丝丝入扣,把司马光给王安石的三封信中罗织的罪名一一批驳推倒,针针见血而无盛气凌人之感,至今读来拍案叫绝。

另外王安石在五十五岁时写的千古名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七言绝句表达出诗人为实施新法心力交瘁,渴望回到南京颐养天年的心愿。

对于王安石的文学成就的,朱熹认为王安石“绝句最高,其得意处,高出苏黄陈之上,而与唐人尚隔一关”,言语中充满对王安石文学成就的褒奖,并认为他的诗歌和唐代最大的不同,是“以学问为诗”。所以杨万里极为推崇王安石的绝句,他曾说过:“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

不过,叶石林认为他的律诗“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究竟是绝句更胜一筹,还是律诗更为精妙,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王安石的诗学思想突出表现为哲理和思辨,梁启超对此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王安石虽然是北宋政坛领军人物,强悍霸气,不过,他毕竟也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兄,所以在处理家庭关系中,他也有着常人情感细腻的另一面,尤其是他和大妹妹,自幼感情甚笃,从未有过争执。而王安石写过一首七言律诗,是兄妹之情的名篇,个中儿女情长,让读者看到了王安石的另一面。全诗如下:

示长安君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尘见雁南征。

题解:

诗题为《示长安君》,“长安君”是诗人的大妹王文淑,十五岁时嫁给工部侍郎张奎,后封为长安县君。王安石在《长安县太君墓表》中记载,妹妹长安君:“工诗善书,强记博闻”,聪明过人而又“不自高显”。宋人魏泰说过:“近世妇人多能诗,往往有臻古人者。王荆公家最众,张奎妻长安县君,荆公之妹也,佳句最为多。”

仁宗嘉祐五年,也就是年,四十岁的王安石要出使契丹,与妹妹见了一面,王安石写了这首赠诗。因为是兄长写给妹子,故云“示”。

赏析: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首联就直抒胸臆,表达了跟妹妹的不舍之情,兄妹感情深厚,诗人此去又是边关,所以此时的心情就像江淹在《别赋》中所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少年时聚多离少,总觉得来日方长,总会相见,因此,虽亦依依不舍,终究可以自持。如今都各自有家,诗人还有国事为重,见面机会越来越少,且见一次少一次,颇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之感,读之伤情。

“老去相逢”四字,生发感慨,从少年到老去,竟然如此太匆匆,此句如奇峰拔地而起,令人惊诧。“相逢”本是喜事,诗人的“怆情”从何而来?作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从青年时代起就想干一番事业的政治家,此时仕途奔波已历多年,虽未失意,却也壮志未酬,心情悲怆,无以诉说,只有和手足情深的妹妹一吐为快,博取宽慰。

这二句的好处在于能准确地选择家庭生活中的细节,运用恰当传神的词语,创造出一个温暖亲昵的家庭气氛的意境,以实证虚,说明自己的手足之情和家庭之乐,以见“怆情”的真实。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颔联对句“草草”修饰“杯盘”,可见兄妹二人吃的是家常便饭。“昏昏”修饰“灯火”,说明诗人生活节俭,没有灯火通明,另外昏暗的光照适合敞开心怀,吐露心声。

王安石一生两袖清风,生活勤俭,他为妹妹写的《长安县太君墓表》里曾称赞她“衣不求华,食不厌蔬”,所以“草草杯盘”和“昏昏灯火”正是诗人和长安君共有的俭朴精神的写照。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兄妹情。妹妹正是用诗人喜欢的朴实无华的方式送别兄长。

所以席间二人欢声笑语不断,气氛温馨亲密,许久不提的往事也也娓娓道出,可谓推心置腹。“共”、“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写出了二人的亲密关系。

颔联以生动、恰当而又传神的语言写出了家庭生活的细节,营造出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大丈夫志在四方,而家,才是最温馨的港湾,是随时可以回归的后盾,因此此联成为描写家庭氛围、被人传诵的名句。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颈联中“三年”不是确切数字,而是形容时间漫长,“万里”形容距离之远,诗人把时间和空间有意拉伸延长,纵横捭阖,写出了万千不舍,但又不得不离开的心境。

“湖海”和“尘沙”寓意此去征途遇到的困难,诗人先是“自怜”外出要吃苦,紧接着不得不“又作”“万里行”,决然而行,前后呼应,令人对这次送别家宴如此宝贵,令诗人倍感珍惜。

据清人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记载,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二月至嘉祐五年五月,在金陵提点江东刑狱。而此次出使的辽国的首都皇都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从“湖海”之滨远赴“尘沙万里”之地,随着空间距离的拓展,了离别的悲凉气氛。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尘见雁南征”。诗人在尾联写出了对妹妹的临别寄语,那就是“鸿雁传书”,到了大雁南飞的秋天,就写一封家书寄给你,告诉你回来的确切日期。

《汉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西汉大臣苏武出使匈奴被羁押,汉廷要求释放苏武,匈奴却谎称苏武已死。汉廷派使者出使匈奴,并对单于说:汉帝射得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封书信,说苏武并没有死,而是被关在一个地方牧羊。单于没办法,只好将苏武放了。从此,鸿雁就有了信差、书信的含义。后世文人常用鸿雁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与羁旅之感。

王安石借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宽慰妹妹,鸿雁未必能捎来家书,但如此收束全诗,余音袅袅,给人以无穷的期待,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为妹妹留下久别重逢的欢喜。全诗意境浑然,情韵深挚,实属兄妹情的代表作。

写到这里,关于王安石绝句更妙还是律诗更妙的争论,似乎毫无意义,反而是这首体现兄妹感情的律诗,从首联就对仗,而且用“少年”对“老去”,给人岁月匆匆之感,人生就在聚散中悠悠而过,聚,是因为情至此,别,是因为男儿志在四方,是不得已而为之,此句领起下文,寓意深刻。

另外,颔联是工对,颈联是流水对,这当然不是诗人“炫技”,而是诗人“自出己意”,坚持“求真”,写出了真性情,情态毕出,显得工稳而活泼。

王安石羁旅途中写的《葛溪驿》:情上布景,景语与心语环环相扣

王安石堪称“压卷之作”的六言绝句:诗中有回望,更多的是远方

怀古词的天花板:以诗入词,笔力遒劲,忧国忧民,堪称绝唱

苏轼在黄州写的这首长诗,以幽人自居,构建起罹难后的精神家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