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契丹王青煜助辽代无字史书重见

记者见到王青煜时,他正在为巴林左旗文化馆绘制大型辽代工笔画的草图。这幅8米长、2.5米宽的《契丹风土歌》,是目前他创作的最大一幅工笔画作品,近期将创作完成并在该馆大厅亮相。在当地,提到王青煜这个名字,无论是文化艺术界还是史学界,乃至考古界都有所耳闻。他是左旗多处辽墓壁画发掘出土工作的重要参与者,还是一位复制临摹辽代壁画的能工巧匠,同时也是个辽史研究爱好者。多年来,他对有关辽代服饰、契丹习俗的研究成果丰硕,在当地被誉为“契丹习俗第一人”。“壁画在学界是‘无字史书’,长久以来我们研究契丹文化、辽代习俗主要通过著作,书本上的只言片语不一定会详细记载,但出土的壁画却直接表现出来,所以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王青煜说。今年71岁的王青煜出生在巴林左旗林东镇,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中国画专业。他说,在没进博物馆之前,自己是工人出身,动手能力很强,这奠定了后来揭取壁画的技术基础。年,左旗发现一处辽代壁画墓,旗博物馆调他过去进行壁画的临摹和复制,后又参与墓室内壁画揭取工作,这一干就是15年。“年,富河镇哈拉海沟场辽代壁画墓进行发掘,出土壁画5幅。每一幅壁画都能说明一些历史,印证一些史实。”王青煜说,在众多壁画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幅人力车,这是全国首次发现古代人力车。试想,一千多年前的辽代就有人使用人力车了,说明这种用木头做的车是日本黄包车的鼻祖。为此,还发表了论文《中国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力车》。王青煜说,揭取仅仅只是壁画保护的第一步,剩下的过程也更加复杂。比如说“空鼓”,就需要软化表面,并用重物压平它。比如“起甲”,就要立刻调整温度和湿度。修复还是按照传统的手法进行,比如颜料的配置和绘画的手法,一般修复一幅壁画,至少也需要几个月。因为接触这种真实的“史料”多了,王青煜既有经验,也有一定的研究。先后出版了《辽代服饰》《契丹护身符》《契丹人生四事图诠》等专业著作。这些书用一目了然的图文形式,集中记录了契丹人的服饰特点、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是研究契丹文化的工具书。“辽史文字记载的少,通过壁画脑子里有一个思维演化的过程,契丹和中原服饰的不一样立即呈现出来。学者们说胡服的由来,没说是什么样的,我把这种服饰画了出来。”王青煜说,辽代服饰的最大特点就是后开襟,像现在的军大衣。当时也受到专家的质疑,但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有几幅壁画证明了这一点。辽墓壁画《滴水壶》有几个人后背的形象,就体现了这种服装样式。壁画人物正面、侧面的多,背面形象的极少,这对研究契丹服饰有特别大的帮助。王青煜说,揭取壁画是技术,但临摹复制壁画离不开文物知识,为此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深造了中国美术史器物造型绘画,这对他起到了极大的助力。了解和接触的多了,很多周边地区的博物馆也纷纷前来“求援”。王青煜先后参与了开鲁博物馆和内蒙古考古所等处的辽墓壁画揭取工作,为其揭取壁画10多幅。不但如此,每年都有10多名美术研究生、画家前来拜访求教,还有一些影视导演前来请教辽代服饰和习俗。截至目前,他临摹辽代壁画58幅、揭取修复壁画25幅,仿真复制壁画2幅。临摹、复制的逼真程度,得到国家文物局张文彬局长和众多专家的认可。年从辽上京博物馆退休后,王青煜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辽代工笔画的创作上。比如辽上京博物馆展厅的《迎宾图》,表现的就是契丹人迎接来使的盛大场面,另绘有大型壁画稿《契丹盛世图》,工笔国画《大辽双雄》、《辽朝四世达摩》,辽皇后《萧燕燕》、《萧观音》等辽代名人造像。同时,他作为内蒙古辽史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和“辽文化创意社”成员,退休后从事辽代题材绘画创作和辽代文化产品开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辽题材浮雕、圆雕等绘稿,如古玩城的辽代历史题材壁画稿、宝山公园《辽代制瓷工艺流程图》壁画稿等,还设计绘制了城市雕塑《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铜像稿和《鲜演大师》花岗岩雕像稿。来源:红山晚报编辑:乌伊罕、任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7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