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上京是辽代营建最早,也是最为重要的都城。辽上京城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为了进一步认识辽上京城址的布局和沿革,促进对遗址的有效保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二队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辽上京考古队,于年7月至11月,对辽上京皇城东门、宫城东门以及宫城内的大型院落等一系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收获。
辽上京遗址位置图辽上京宫城范围示意(航片)
辽上京城址平面略呈“日”字形,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两部分组成,总面积约5平方千米。其中,位于北部的皇城保存较好,整体形制保存基本完整,平面呈不规则方形。除南门已遭破坏外,皇城现存东、西、北三座门址。宫城位于皇城中部偏东,平面呈近方形,东、南、西各辟有一门,经勘探未见北门。年最新的考古踏查和勘探成果,是探明皇城东门、宫城东门以及连接二者的道路向西(宫城内部)延伸,通向一组大型的东向建筑院落。因此年重点围绕皇城东部区域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辽上京皇城东门遗址局部(南—北)辽上京宫城东门遗址全景(下为东)
通过探沟试掘可知,皇城东门门址呈一门三道格局。其中,中门道破坏严重,南、北两个门道保存较好。门道内残存石地栿、木地栿承排叉柱的建筑结构基础,倒塌堆积中包含大量烧毁的砖、木构件等。经勘探,皇城东门外有瓮城,瓮城近方形,瓮城门南向。
宫城东门遗址保存状况不佳,但十分重要,我们对其进行了全面揭露。东门遗址由夯土基槽、台基、磉墩、坡道和南、北两侧的附属设施遗迹等组成。基槽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宽约32米,东西进深13米。台基由夯土筑成,曾遭到严重破坏,仅存基部。幸运的是,还残存打破台基和基槽的磉墩,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基址的柱网平面。磉墩总计22个,地面建筑应为面阔5间,进深2间的平面格局。根据门址两侧的坡道及道路残迹,宫城东门很可能亦有三门道可作出入通行。
辽上京宫城东门遗址全景辽上京一号殿址(下为东)
经考古勘探、试掘确认的宫城内东向院落,平面呈长方形。院落四面均以廊庑围合,东面中央可能设门,西面正中为一座大型建筑基址(编号为一号殿址)。通过局部揭露可知,一号殿址的夯土台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48米,东西宽约27米。台基四壁包砖,南北两端与院落的西侧廊庑相连。一号殿址出土遗物主要以瓦当、滴水、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为主。
辽上京一号殿址出土瓦当宫城东门发掘现场
年度的考古发掘成果十分重要,极大地推进辽上京城址朝向、布局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认识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初步了解到皇城东门的规模形制和保存情况。城门为一门三道格局,中门道破坏严重。两侧门道保存较好,尚存门道基础及大量火烧倒塌的砖木构件。
第二,我们确认了宫城东门的形制结构和营造做法。虽曾遭到严重破坏,但仍保存了夯土基台的基础和以磉墩承重的柱网结构线索。该门地面建筑应为面阔5间、进深2间的平面布置,很可能亦为三门道格局。
第三,根据地面踏查和考古勘探的线索,结合考古发掘,首次发现并确认从皇城东门、宫城东门、到宫城内东向大型院落的轴线布局及相关遗存。经局部揭露,初步确认了院落主体建筑的规模和形制结构,填补辽上京皇城内东向宫殿建筑在考古发现中的空白。
第四,辽上京的皇城东门和宫城东门,与已发掘的皇城、宫城西门相比,规模更大,等级更高。结合文献记载,辽上京城在营建、使用过程中可能一度朝东。这是从考古学上首次证明辽上京城曾存在东向为尊的现象,极大地推进了对辽上京皇城布局的认识,也为我们接下来继续探寻城址布局和沿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五,本次考古发掘成果不仅深入推进了辽上京都城考古的研究,而且对于促进辽上京大遗址保护、推进辽上京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和辽上京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等提供了更坚实的学术支撑和更丰富的展示资源。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领 队:董新林 参加人员:
董新林、汪盈、肖淮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陈永志(内蒙古文物研究所) 左利军(巴林左旗文物管理所) 于忠昌、张林、张晓强、王岩、陈小云(考古所技师) 执 笔:汪盈、董新林
考古所科研处与中国考古网联合策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