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博物馆留存乡愁记忆传承农耕文化海报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要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70226/5232270.html

编者按

在我国星罗棋布的众多乡村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特色各异的乡土文化,积淀着深厚悠久、鲜活生动的历史记忆。这是乡村振兴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资源。近年来,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文化意识开始在乡土之上萌动、生发,各地乡村干部群众越来越多地为留存乡土文化、承载情感记忆自发开展建设行动,一批乡村博物馆、文化馆应运而生,成为挺立在广袤乡间一道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景。

乡村博物馆文化馆都是什么样,在乡居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村里的干部群众对此有何感受与期待?我们邀请四位主持建立乡村博物馆文化馆的“当家人”,带着我们走进这片独特风景,并请专家就乡村博物馆建设及发展提出建议。

还原“田舍郎”的生活与情感

讲述人: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六泉乡浙水村党支部书记、乡愁文化纪念馆馆长靳慧永

我是土生土长的浙水村人。10岁以前,父母在外打工,我的童年是和爷爷奶奶在广阔田野上度过的。春日里,我赶着牛,牛牵着犁,新翻的田地散发着泥土的芳香;秋日里,满眼金黄,人们把刚收的谷子倒在村里空地上,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10岁以后,父母把我接到了城里。犁耙、锄头、镰刀、箩筐、石碾、扁担……这些曾经整日为伴的劳作用具,只能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10年前,34岁的我回到浙水村工作,想为乡亲们办些实事。做什么呢?小时候“田舍郎”的生活不断在脑海里浮现。科技在发展,生活在进步,应该保留一些过去的记忆。于是,我盘算着在村里建一个“乡愁文化纪念馆”,留存昔日的生活风貌和悠久的农耕文化。

年,我们正式发出了征集老物件的倡议。村民们积极响应,村委会院子里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有推车来送犁的,有骑摩托来送耙子的,有用三轮车拉来石磨的,还有走了10来里路送箩筐的……短短两个多月,浙水村12个自然村的户名村民,纷纷把家里闲置的农耕用具捐了出来,多件沾着泥土气息、带着岁月印记的物什汇到了一起。

年8月,占地多平方米的乡愁文化纪念馆开馆了。我们给每个老物件都制作了“身份证”,物品名称、用途、捐赠者姓名等信息一目了然。纪念馆分为农耕用具和纺织用具两个展厅,我们希望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呈现这些物品。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带着泥土、锈迹斑驳的独轮车,也可以看到吱吱呀呀的老纺车……

“很多农具现在很少见到了,带着孩子来看看,跟她说说以前的日子”“这些都是我们年轻时常用的,有年代感,很有意思”……工作不忙的时候,我会到馆里当“讲解员”,给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讲过去的故事。

一传十、十传百,纪念馆很快火了起来,人们纷纷来这里“打卡”。更让人高兴的是,浙水村不久之后被规划为山西省“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起点。随着公路通车,村里的交通更便利了,我们抓住契机发展乡村旅游,办起了旅游公司,开起了农家乐。儿时那个闭塞的小山村,走进来越来越多的八方来客。

今天,游客来到浙水村,可以领略太行梯田的秀丽风光,感受明清古建、阳马古道的独特风情,更可以走进乡愁文化纪念馆,山水民俗尽收眼底。扑面而来的不仅有乡村“土味”,更有文化“品位”。有游客这样说:“乡愁文化纪念馆留住了乡土记忆,也留住了我们的根。它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因为生活好了,就忘记艰苦奋斗。”

在这里,亲身体验农耕文化

讲述人: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良山镇下保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农耕文化展示馆馆长胡云华

独轮车、风车、石磨、木犁……每隔几天,我就要到村里的农耕文化展示馆看看这些老物件,它们可是我时常惦记的心头宝贝。

年,下保村被列为新余市首批中心示范村。我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全身心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心头:在擦亮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这些“面子”的同时,如何充实乡村文化内涵这个“里子”?

在江西农耕文化展示馆,游客参与水牛犁田活动,体验传统农耕场景。平国旺摄/光明图片

当时,村里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空心房、危旧房、违章房”拆除工作,村民把老房子里的东西都搬了出来。看到一样样农耕老物件,一个主意瞬间闪现:这不就是我苦苦寻找的文化“里子”吗?于是,收集农耕老物件、建设农耕文化展示馆的想法迅速在我心中萌芽,并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支持。

说干就干。我号召村民把自己家中的农耕老物件找出来,由村委统一收购;在下保村未收集到的,动员村干部和村民到峡江、分宜等周边县区村庄收集,最远跑到了公里开外。

展馆内的展品多半是村民无偿赠予的,或者是花很少的钱向村民收购的。80岁的村民何贤瑞得知消息后,把家中存放着的扁担、畚箕、煤油灯等多件物品送到了征集点。其中一盏汽灯有近百年历史,不仅是铁质的,而且有防风功能,现在已经极其少见了。老人说:“放在自己家里,只能看着它慢慢烂掉;放到展示馆来,不光能好好保护起来,还能让更多人了解灯的发展史,一举两得。”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年5月1日,农耕文化展示馆终于开馆了。它占地平方米,3个展区分别展示生产用具、生活用具和手工作坊,基本包括了过去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人慕名前来参观,都觉得不虚此行,称赞这里是“了解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社会变迁的生动课堂”。

年7月,下保村委和渝水区百丈峰农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新余市鼎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很快意识到,除了“农耕文化展示馆”这一类参观型景点外,还应该开发更多体验性项目,增加乡村旅游的趣味性。于是,我们又建成了农耕文化体验区,以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组织游客进行种菜、采摘、烧柴火灶等农事活动,感受土地翻耕、育秧、插秧、收割、入仓的全过程,体验打麻糍、切糖片、做米圆、酿米酒、做豆腐等各具特色的农家乐项目。

如今,通过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活动,小小的村子每年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年综合收入余万元。仅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就突破了66万元,村民每人每年增加收入余元,大家心里乐开了花。

谁说文化没用处?这些真实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挖掘自己的文化资源,并和旅游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既带来真金白银,更滋润人心、滋养生活。

乡村记忆馆,讲述小村落的蝶变故事

讲述人:山东省青州市邵庄镇王家辇村党支部书记、乡村记忆馆馆长陈广平

走进王家辇村,齐国古大门、“齐国古币”“成王之路”等景致令人目不暇接。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强文化传承,我们又规划建造了“乡村记忆馆”这个新地标,通过这扇窗口,让村民和游客看到并读懂更多文化元素。

乡村记忆馆的大门由多位老石匠手工凿制而成,馆里收藏了轿子、纺车等大量富有特色的老物件。我们还精心制作了齐文化专题宣传片在馆内播放,生动讲述王家辇村与齐文化的历史渊源,展现我们依托齐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的蝶变故事。

在日常运作中,我们既设计了村史陈列、特色陈列作为常设展览,以此纪念先贤,并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动记忆;也针对百姓关切的民生问题和我村发展中遇到的阶段性热点问题,及时设计反映百姓心声、满足百姓需求的专题展览,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

如今,我们村建设发展得越来越好,形成了东部古村和西部新村两个特色区域,既有古村的质朴,又有新村的活力。而这座乡村记忆馆如同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今天,让古与今、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相映生辉。它与村里的图书室、文化室互相配合,让村民能够更好地认识家乡的文化之源、外面的多彩世界,用文化涤荡心灵,用知识牵引幸福。

平日里,乡村记忆馆由村两委安排专人管理,既为村民和游客提供文化服务,也悄然改变着村里的文明风尚。村民们对村子历史的认同感、对村里文化的自豪感增强了,自觉维护村庄环境的意识也提高了。美丽的小村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我们很珍惜这座乡村记忆馆。它就像乡土文化的守望者,记录着奋斗、见证着发展、连接着未来,给村民们以源源不断的力量与希望。

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大良沟村乡村博物馆,参观者在体验传统计数器。新华社发

辽宁盘锦大洼区荣兴村,游客在荣兴博物馆里观看早年水稻耕种工具。新华社发

在浙江湖州南浔区辑里村湖丝博物馆,小朋友体验手工缂丝技艺。新华社发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张胜、杨珏、胡晓军、任爽、赵秋丽、冯帆、王斯敏光明日报通讯员平国旺)

《光明日报》(年08月06日07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