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于素侠在绑笤帚。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赤峰3月15日电题:内蒙古脱贫致富带头人:“巧手”铺就小康路
作者乌娅娜李富
个头不高,戴着口罩和手套,扎着围裙,头发有些凌乱,说起话来如其名字一般质朴。这是记者见到于素侠的第一印象。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于素侠的笤帚苗绑扎车间里笤帚苗堆成小山,一台简易脚蹬式辅助绑扎架立在中间。
“我们这个笤帚苗绑扎车间,说白了就是塑料大棚。白天在这里干活,空间宽敞,温度也能高一点,晚上冷了,再回到屋里做。”于素侠说。
正是这个“塑料大棚”撑起了于素侠的产业梦。
年出生的于素侠在年陷入困境:她的丈夫意外去世,两个孩子正在读高中,婆婆年迈多病,家里仅有的几亩山地产出贫瘠,身背6万余元外债……
然而于素侠天生好强,护工、保姆、零工,能做的职业她都在尝试。
年,于素侠被当地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从事过手工制作皮制品工作,当地政府为她量身打造了脱贫方案:办一个皮具加工手工作坊。
“那时干活的劲头特别足,每天起早贪黑忙碌,也没感觉到累,身上仿佛充满了用不完的劲。”说起创业初期的感受,于素侠心里满是感慨。
图为于素侠在制作手工皮制品。受访者供图
经过努力,于素侠工坊里的第一批产品因为做工精美,一上市就销售一空。
尝到甜头的于素侠开足马力,一头扎进作坊。短短几年,她的皮制品远销浙江、沈阳和内蒙古其他地区。
“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摆脱困境的于素侠说。她吸纳村里的贫困户到手工坊从事手工皮制品制作,让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增加收入。
“别看手工坊规模小,设备简陋,我们最多时曾安排30多人就业,帮助7户贫困户增收。”于素侠自豪地说。
田春丽是当地建档贫困户,身为残疾人的她还要照顾家里的孩子和老人,不能外出打工。于素侠主动上门教技术、提供缝纫设备和原材料,帮助田春丽年增收余元,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的目标。
“手工缝制皮制品虽然可以挣点钱,但受工人技术水平低、熟练工人少等因素限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还不强,必须提前动手,尝试新路子。”于素侠萌生了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念头。
于素侠决定发展笤帚苗制品,并在利用笤帚苗捆绑笤帚的基础上,把加工制作盒式盖帘作为新的产业突破口,打造笤帚苗产业的“拳头产品”。
“我们拥有两个便利条件,一方面可以利用赤峰市巴林左旗大力发展笤帚苗产业的产业背景和资源,另外笤帚苗在咱们当地也不是特殊品种,自己就可以种植。”于素侠说。
“咱们制作出的盒式盖帘,轻便耐用,环保无污染,价格便宜、成本低,我们在年9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专利。”于素侠说。
记者获悉,于素侠制作的盒式盖帘目前在上海、太原等地市场反响良好,她与当地经销商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确立了供销关系。
“现在村里群众在我这儿捆绑笤帚,每人每天可以生产50把笤帚,按每把笤帚1.5元计算,每人日均收入在70元左右,月收入达到元。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做出了1万把笤帚,预计能收入15万元左右。”于素侠给记者算了一笔帐。
于素侠小小的手工作坊,可能无法与设施齐全、高大宽敞的现代化工厂相提并论,但是在推动贫困群众脱贫、带动农村扶贫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发挥着独特的示范引领和支撑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