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立资产底数清楚、产权归属明晰、类型界定科学、主体责任明确、运行管理规范的扶贫资产管理机制,巴林左旗着力在强化制度建设、强化资产登记、强化经营管护、强化监督管理上下功夫,构建了旗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行业部门分工负责、苏木乡镇辖区管理、嘎查村具体管护的扶贫资产管理体系。
强化制度建设,确保资产管护责任“不缺位”。工作中,为确保扶贫资产管理工作高质量推进,各级管护责任真正落地落实,巴林左旗旗制定出台了《巴林左旗-年扶贫资产清查与管理工作方案》《巴林左旗扶贫资产管理办法(试行)》《巴林左旗扶贫资产产权界定登记制度、扶贫资产规范经营管理制度、扶贫资产收益分配公开制度、扶贫资产管护与处置报批制度、扶贫资产档案管理制度、扶贫资产管理职责与责任追究制度》,为规范扶贫资产管理、确保扶贫资产持续健康稳定发挥效益、防止扶贫资产流失,奠定了坚实基础。多年以来,巴林左旗核查登记扶贫资产14.65亿元,其中公益类资产4.19亿元,经营类资产6.33亿元,到户类资产4.13亿元。
强化资产登记,确保资产产权归属“不混乱”。一是摸清资产底数。旗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工作要求,组织相关行业部门、苏木乡镇和嘎查村,根据各年度项目的立项、批复、验收、结算审计等内容,对已建成的扶贫项目资产进行逐年逐级逐类全面核查、精准定位,全面掌握各项扶贫资产的身份信息,弄清每笔扶贫资金的使用去向、经办部门和受益群体。对扶贫资产的名称、类别、形成时间、最终位置等进行逐项登记造册,使旗、乡、村三级扶贫资产档案实现了规范化管理。二是明确资产归属。为理清扶贫资产的权属,全旗将扶贫资产分为直接到户类、嘎查村集体管理类、苏木乡镇和旗直部门管理类等四类,并按照所分类型进行逐级确权,明确了所有权人对所管理资产的运营管护负直接责任,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
强化经营管理,确保扶贫资产成效“不缩水”。按照“受益权与管护权相结合”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逐项落实扶贫资产管护主体,明确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管护责任。一是在公益类扶贫资产管护上,由相应的产权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人,积极结合开发公益岗位和临时性用工等方式解决管护力量不足问题,优先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参与扶贫资产管护。二是在经营类扶贫资产管理上,通过资产收益、政企合作、资产租赁等方式,充分发挥农村牧区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优势、主导产业的强力带动优势、龙头企业的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激活扶贫资产带贫减贫动能。三是在到户类扶贫资产管理上,按照贫困户的意愿,采取菜单式帮扶的模式,由贫困群众自行选择、自主决策、自力更生发展产业项目,进一步激活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四是在扶贫资产监管上,旗扶贫资产管理领导小组根据扶贫资产运营情况,组织相关部门在每年初对上一年度的扶贫资产运行进行核查,及时发现运行不良、无法使用或达到使用年限的扶贫资产,并提出符合实际的处理意见,确保扶贫资产不闲置、不浪费。
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资产安全运行“不出差”。巴林左旗按照“所有权与监管权相独立”原则,构建了扶贫资产动态监督检查体系。即:在旗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旗扶贫、财政、审计等部门,及全社会,对扶贫资产管理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动态化监管。通过加强扶贫资产经营日常监督和绩效考核,对扶贫专项资金的受益对象、项目实施、资金拨付、效益发挥等使用管理实现全方位监督,有效预防违规违法违纪行为发生,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资产运营规范。同时,根据资产类别不同,通过公开公示、民主决策、定期巡察、驻企监管、审计监督、绩效考核、第三方评估等监督举措,有效解决了有人建无人管、收益低成效少等问题。
稿源:巴林左旗扶贫办
通讯员:田喜成董文达
编辑:乌伊罕、任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