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丽变身的笤帚苗

北京日报记者任珊

40分钟,绑了14把笤帚,这是王文娟去年参加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笤帚苗加工技能大赛时创下的最高纪录。

笤帚,在一般人看来,主要用来打扫家里院外。没想到的是,它竟还是王文娟一家脱贫的“饭碗”。

近几年,在北京的帮扶下,赤峰市巴林左旗壮大笤帚苗种植及深加工,打造专业品牌,笤帚由日常生活用具华丽变身精美工艺品。和王文娟一样,上万名贫困人口靠着笤帚苗稳定脱贫,一路奔小康。

素有“中国笤帚苗之乡”美誉的巴林左旗,有多年的笤帚苗种植历史。由于地处科尔沁沙地北部,干旱少雨,而笤帚苗耐旱好养,生长期只有90天,很适合种植。过去的几十年,村民们靠着绑笤帚换钱补贴家用。然而,绑笤帚一直属于“小打小闹”。

年,巴林左旗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县,与北京顺义区结成帮扶关系。挂职干部到百姓家中走访调研发现,种植笤帚苗还是能带来可观的收入:一亩地能产斤苗、斤籽,苗和籽的毛收入可达1元,与种植其他杂粮杂豆相比,亩均多收入60元至元。

在巴林左旗,绑笤帚成了大产业。北京日报记者邓伟摄

“还是要扩大种植规模!”在顺义相关部门指导下,除了本地品种,巴林左旗试验种植了具有抗倒伏、抗蚜虫、长纤维等不同特性的8个新品种。来自首都的智慧和力量源源不断地注入到了这个国贫县。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年,顺义区加大人力、资金等方面投入,两年间投入京蒙扶贫协作资金万元,援建了23家笤帚苗加工车间。

王文娟所在的车间就是用京蒙扶贫协作资金建成的。走进这间近百平方米的房间,十几位村民坐在一块,一边捆绑着笤帚一边谈笑。伴着“噼、噼、噼……”的绑扎声,笤帚制品堆成一座座小山。

抓起一把笤帚苗,在底部绑上三色丝线,再用剪刀剪去上面多余的部分,不到3分钟,一把漂亮的笤帚做好了。王文娟是车间里的技术能手,最多的时候,她一天能绑扎把笤帚,收入元。

今年34岁的王文娟有两个孩子,大儿子12岁,从小患有脑瘫,离不开人照顾,爱人年又查出患有神经瘤,无法上班,全家的重担都落在她的身上。加工车间建好后,王文娟在家门口上班,守着家还不耽误地里的农活和家务事儿。“在这儿时间自由,得空儿了我就过来,多绑几把是几把。”王文娟家离加工车间只有2公里,每天来来回回她能跑好几趟。这一年来,爱人手术后身体好转,也在村里找了份保洁的工作,每月收入元,加上家里还有4亩笤帚苗,纯收入0多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除了普通笤帚,王文娟还会绑精品笤帚。从床扫、地扫,到厨房、餐饮用具,再到旅游纪念品,升级改造的精品笤帚已拥有7大系列、多个花样品种。而这些,全都出自王文娟和村民之手,从选料、捆扎、定形到包装每个环节,纯手工编制完成。

“其实我们刚来也疑惑过,绑笤帚这么辛苦,为什么不用机器代替呢?”北京市挂职干部、巴林左旗副旗长张家丰坦言,后来他找到了答案。走在乡村小路上,随处可见囤放的一垛垛笤帚苗,妇女们有说有笑围坐在一起,有的扒苗秆,有的绑笤帚,男人把成品笤帚打包装车,大货车载着笤帚苗制品来来往往,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在忙。因为笤帚苗,大伙儿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光生产普通笤帚毕竟利润低、市场需求有限,北京扶贫干部和当地一合计,决定加工精品笤帚和笤帚工艺品。利用北京帮扶资金,旗里整合了妇联、就业等部门的培训资源,王文娟和其他村民都上了精品技能进阶速成班。培训后,他们自由选择在车间或在家作业,企业会以订单方式回收成品。

如今,巴林左旗注册了品牌,笤帚销往北京等19个省区市,精品笤帚还远销日韩和欧洲等地,闯进了世界大市场。不起眼的笤帚苗身价倍增。

传统市场方兴未艾,线上市场也如火如荼。北京还帮助巴林左旗建立网上营销新模式。通过京蒙扶贫协作劳动技能班培训后,房身村村民顾向丽在家注册了淘宝店,第一个月就接了14单,卖了多元。目前,房身村活跃的淘宝店已有上百户,笤帚制品的网上交易额也在逐步增长。

35万亩笤帚苗,年产原苗万公斤以上,累计带动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从种植到加工、销售,巴林左旗走出了一条笤帚苗全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今年3月,巴林左旗退出国贫县序列。

一株普通的笤帚苗,在勤劳的巴林左旗人民手中做出了规模,在京蒙帮扶资金推动下做成了活跃全旗经济的主导产业,一个“华丽变身”成了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