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谋乡村致富之路记巴林左旗十三敖

“大家一定不要把我当外人,我也出生在农村,在农村长大,村里的农活儿我都干过……”这些质朴的话语,是第一书记李嘉奇在第一次到海兴村与贫困户见面会上讲的。

自从到海兴村开展驻村工作,李嘉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门串户了解民情,了解他们的烦心事、难心事和揪心事。不知不觉已经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李嘉奇从当初的那个“李老师”转变为如今的“小李书记”,成为一名人人信任、交口称赞的驻村干部。

开拓致富新门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驻村以来,李嘉奇在大量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找路子、出点子,成为党务村务工作的大智囊、好参谋。

农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到村后不久,李嘉奇就发现海兴村东侧有三亩集体用地,荒置多年。他在村“两委”班子会议上说:“这么好的土地,闲置太可惜了,现在全旗都在大力发展笤帚苗产业,咱们十三敖包镇又有着中国笤帚苗之乡的美誉,海兴村临近城郊、交通便利,应该建设一个笤帚苗加工生产车间,把闲置土地利用起来,发展村集体经济。”

有想法就要付诸行动。通过村“两委”与镇政府的协调争取,海兴村笤帚苗加工生产车间于年10月建成并出租,与承包方签订5年合同,每年3万元的租金,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添上重要一笔。

登门串户查民困,做群众的知情人贴心人

贫困户王云老人患有脑梗、肺源性心脏病等慢性病,与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儿子相依为命,生活异常拮据。李嘉奇了解情况后,为王云老人送去了米面粮油和衣物等生活必需品。在十三敖包镇实施第二批产业扶贫购畜项目时,李嘉奇第一时间想到王云老人有养殖经验,经过与王云沟通分析,决定通过养牛增加家庭收入。基础母牛运到了村里,却迟迟不见王云老人来挑选自己的项目牛。原来,虽然每头牛政府补贴元,但王云老人还是拿不出四千元自付款,正准备去借二分钱利息的高利贷,李嘉奇立即拿出自己当月的工资为他交上了钱,看着老人开开心心的把牛牵回了家。年,儿子王志广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评议,被聘为村里的一名保洁员,每月有了元的工资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有劲头。王云老人逢人就夸赞:“有这样党的好干部帮助我家,我们一定会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为民奔走助脱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需要社会各方参与助力,李嘉奇作为一名曾在旗直单位工作的党员干部,他积极联系行业部门、社会企业、爱心人士,为村里争取资金和帮扶物资。

借助“百企帮百村”的活动契机,李嘉奇和村干部找到海兴酒厂的负责人,针对海兴村贫困户发展难、增收难、上学难等现实问题,与企业反复讨论协商,最终,海兴酒厂捐助帮扶资金三十万元和近十万元的物资,用于发展养牛产业,发展养牛产业的贫困户每家获得一头牛,产业发展取得更好收益。同时,他还积极与其他行业部门、企业、合作社和社会爱心人士取得联系,为贫困户争取帮扶资金及物资,其中:红山区税务局捐款3万元,为贫困户每户购买30只鸡雏或15只鹅雏,并充实爱心超市物质;牧兴源饲料有限公司捐赠价值1万元饲料;深圳康美藤科技有限公司捐赠价值一万元的移动太阳能灯20盏;契丹博物馆刘馆长资助贫困户5千元;桐桐种养殖合作社资助养牛贫困户饲草料折款5千元……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种不断进取为民奔走的工作热情,使得海兴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目前,海兴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5户人,仍有5户11人未能摘下贫困的“帽子”。如何巩固脱贫成果,让未脱贫人口清零、边缘户零致贫、监测户零返贫,又成为李嘉奇年心中头等大事。

“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因人施策、一户多策……”李嘉奇心中早已有了规划。正所谓“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李嘉奇就是这样用真心、真情、实干的工作态度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奋战在脱贫攻坚最前线。

稿源:巴林左旗扶贫办

编辑:乌伊罕、任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