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巴林左旗历史,我们会看到色彩斑澜朝代更迭的画卷。这里不但是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而且还可追溯到距今—年的红山文化、富河文化时期。这里现已发现探明的各类文化遗存就有处,目前还不断发现、更新。
今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辽上京西北的渤海“小王城”。
首先认识一下“渤海国”,渤海国(年—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靺鞨族分为粟末部和黑水部,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就是渤海国的开国君主。渤海国统治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东部、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渤海国徇隋唐而建制,设立“五京”:其中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市西古城;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西京鸭渌府,今吉林省临江市;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北青郡,被后人称为“海东盛国”。
《新唐书·渤海传》中对渤海国的生产形态也有所记载:
“俗所贵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绵,龙州之紬,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九(丸)都之李,乐游之梨。”
渤海国者高丽之故地也——其国延袤二千里,无州县馆驿,处处有村里,皆靺鞨部落。其百姓者,靺鞨多,土人少,皆以土人为村长,大村曰都督,次曰刺史,其下百姓皆曰首领。
朝代更迭是历史前进的动力,一个新的王朝总是在前一个旧的王朝灭亡中诞生。渤海国也不例外,公元(年),辽天显元年,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石房子嘎查出生的耶律阿保机率兵来到这里平灭了这个幅员辽阔的渤海国,同时还掳走了末代君主大諲撰与其妻及大批族属,几乎把所有渤海国贵族全部打包带走,安置在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附近,并修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渤海国小王城。为了控制渤海国故地,阿保机封其长子耶律倍为东丹王,执掌渤海国,从此渤海故地人口大量减少。
据王承礼《渤海简史》中的统计,“迁徙到辽东、辽西和今内蒙古的渤海族人口有余户、人口47余万,越江逃入高丽的有数万户、人口十多万,而留居原地的只有老弱病残区区两万余户。据《辽史·耶律羽之传》载:“我大圣天皇始有东土,择贤辅以抚斯民,不以臣愚而任之,国家利害,敢不以闻。渤海昔畏南朝,阻险自卫,居忽汗城。今去上京辽邈,既不为用,又不罢戍,果何为哉?”简单来说,耶律羽之的意思就是说:“现在的渤海国已经被我们征服,而忽汗城(渤海国首都)离上京遥远,又不能加以利用,还不如把城拆了把防御撤了,免得浪费国家的力量。”在辽太宗耶律德光的支持下,耶律羽之开始了在渤海国故地大举迁出民众的工作。从此渤海国彻底被辽同化,紧紧的与契丹人融合一起,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又叱咤风云两百余载,直至辽亡。
渤海国小王城位于辽上京皇城西墙外米处的旱河东岸,现为西城街道新城雅居小区以南、契丹新村以北的果树园处,内存简陋。小城平面近似方形,长宽约米。据巴林左旗博物馆王利华女士介绍说:小城早年就已被辟为耕地,城的东墙、南墙及城内建筑遗址在农田建设中被平掉,目前只残留北墙和西墙。北墙长米,西墙长米,高约3米,底宽约15米,顶宽约2米,全部夯土版筑式,夯层约15-20厘米。城内散布有布纹瓦和沟纹砖的残片,城东南现遗存石臼一具,耕地中灰土圈若干。年曾在城内出土带有渤海特征的铁犁铁锄等工具。
年5月28日上午,政法委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恰逢来到小城墙下搞卫生,城墙边的残砖碎瓦让我思绪万千,望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我仿佛还能感受到渤海国末代王大諲撰,素服稿索牵羊,率僚属余人在契丹国主面前投降后来到这里生活的场景,好像还能看到阿保机令人在渤海国“诏以灭渤海铭功于永兴殿壁。”的场面。
人创造了它,也是人毁灭了它。人的意志主宰了它的兴盛和灭亡。历史上的英雄造就了这座雄伟的都城,它的毁灭也与人分不开,所以说都城的命运实际就是和它关连密切的人的命运。
本文为池建学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禁止使用
如果您是巴林左旗人
您有属于您自己的原创文章和摄影作品
无论你身在何方
都可以把你的作品发给我们
让更多的家乡人看到您的作品!
加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