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链融合,小农户对接上了现代农业大市场这几天,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十间房村党支部书记马世文忙得不可开交,组织农机维修保养、规划种植品种、协调春耕农资。然而就在几年前,十间房村还是“靠天吃饭,赖地穿衣”的小农经营,即使有十多年玉米种子繁育经验,还是被经营规模狭小、技术落后、市场分散等问题卡住了发展致富的“脖子”。为了将小农经营有效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赤峰市以融合党建为抓手,由苏木乡镇党委或农牧产业园区党组织牵头,嘎查村党组织参与,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经营主体党组织和扶贫、农牧、科技等职能部门党组织,打造“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共同体”。发挥政策、项目、资金、技术、服务等打包优势,加快农牧产业集中集聚集约,让各类经营主体在党组织搭建的舞台上进行“经济大合唱”,实现了党建链、产业链、服务链等“多链融合”,构建起党建引领全方位全产业全过程的“三农三牧”社会化服务体系。基于这一模式,十间房村党支部牵头组建了村级农业合作社,又在巴拉奇如德苏木党委领导下,与粒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市农牧局、旗科技局等6个党组织组建了党建联合体,带动农户集中连片繁育玉米种子,组织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培训,引导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了规模化的玉米种子繁育基地。今年,十间房村又与粒丰公司签订了亩的玉米种子订单,并规划了亩的甜菜和亩的红椒种植,每亩预计增收元,将带动名社员和13户贫困户增收致富。像十间房村这样的例子,在赤峰市还有很多。谈起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共同体的作用,克什克腾旗经棚镇党委书记李旭东总结说:“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菜篮子’,而且撑起了农牧户的‘钱袋子’,取得了皆大欢喜的双赢局面。”双赢的局面如何取得?经棚镇党委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打造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共同体,通过党组织的共建融合,汇聚经营主体的服务合力,面向全体农牧民,集中连片提供“保姆式”的社会化服务。围绕机械代耕代收、土地托管、产品加工销售、政策信息咨询等方面,规模化供给农资、农技、农机等服务,累计为农牧户提供技术指导余次,降低生产成本万元,耕整土地2.3万亩,节约劳动力26万人次,有效减少了农牧业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投入,提高了经济收益。与此同时,经棚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共同体还开展了生产资料统一采购、集中配送、集约利用以及农产品的统一销售,累计为农牧户低价买进优质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吨,节约生产生活性支出万元。培养11名党员成为农牧业经营主体管理人员,22名党员成为了优秀的销售人员,带动全镇38.6%的农户户均增收0余元,覆盖90%的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产业增值同样是增加收益的重要手段。“守家在地一个月就有多块钱的收入,还不耽误照顾家庭和孩子,感谢党组织给我这个机会!”说起笤帚苗产业扶贫车间的工资待遇,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五号村贫困户王文娟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十三敖包镇党委依托笤帚苗特色产业,将15个党组织、3家龙头企业、名党员和名农民凝聚到产业链上,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研发、展示、培训为一体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共同体,党组织牵头实施品牌共创共享,能人党员开展花样品种翻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小小的笤帚苗实现了华丽转身,从功能单一的清扫物品跃升成为做工精美的工艺品,花样品种从几个发展到多个,价格也从1元涨到了15元,并通过网上订单等方式,远销全国19个省市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欧洲。全产业链的增值增效,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受益。现在的笤帚苗产业已经是年生产加工笤帚0万把、销售原苗万斤、交易额1.6亿元的大产业,安置就业人员余人,60个像王文娟一样的贫困户在扶贫车间找到了工作,年人均增收达到0元。(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及庆玲)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6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