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契丹踏访辽都

踏访“辽都”

孟磊

总有一种声音在向我传递一份远古的真情,总有一种情结在向我诉说一份难觅的感动。深秋时节,我踏上探访辽上京之旅,感受那沧桑千年的翻云覆雨,聆听来自千年前飘逸在风中的故事。

本文作者在召庙风景区留影

年10月21日,我跟随霍林郭勒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的考察团,赴赤峰市巴林左旗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辽文化”考察活动。巴林左旗亦称“辽都”,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北部地区。路途不是很远,从霍林郭勒市出发,坐汽车只四个小时就到了。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与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这里文化气息特别浓厚,能看出旗政府所在地林东镇热爱书法和绘画的人大有人在,我们居住的宾馆名字就是以契丹命名的,颇有诗情画意,而且是老板亲笔提写的牌匾。小镇有以契丹、辽上京、大辽命名的宾馆、饭店、花园、大街等,随处望去,仿佛走进了辽代,让人一下拉近了与“辽都”的距离。

考察团成员在辽上京博物馆前合影(左起:沈保才、程湜、王白龙、孟磊)

巴林左旗林东镇是一座被历史风霜洗礼后的小镇。公元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国号为大契丹。公元年,在这里建立皇都。作为辽朝多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的巴林左旗,成为今日解读辽代历史的必修课。

眼望驰名中外的辽上京城遗址,斑驳陆离的城墙,依稀可见当时辽上京的恢弘气势与雄伟壮观。据考证,它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辽代遗址。面对风雨侵蚀后的千年城墙,征战胜利后的喜悦、当年的市井繁荣犹在眼前。谓叹古人伟大的同时,也感叹历史前进的脚步必将湮没那些陈年往事,但一个时代为下一个时代所起的作用,我们后人将一直铭刻在心,历史也不会抹杀那些功绩。

本文作者在石房子前留影

次日,我们开始了辽文化探访。从辽上京城遗址去往真寂寺的路上,远望群山美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就像是国画大师笔下的山水画,美仑美奂。依山而建、向阳避风、从山谷底骤然拔起的奇美桃石山,这里便是契丹人开凿的石窟——真寂寺。从东门进入召庙,山上有似桃一样的石头倾斜在山顶,好似一朵盛开的桃花,因而得名为桃石山。雪后的山,别有一番风韵,树上挂着白雪,好似雪挂一样,非常漂亮。走上一段路后,就看到在山的东南断崖处修一古刹,即真寂寺。真寂寺依山而建,屋子里面有依山而刻的各种佛像,还有延伸到山中存放圣像的庙中庙。因召庙地理位置的特殊,因而成为人们祭拜的神圣之地。不知有多少人,走在朝圣的路上,留下的生命轮廓,被风化成一尊雕塑。前世今生轮回,真寂之寺,寂静的躺在山谷中,等待着后人的探访,去解开千古神奇。

考察团成员在辽祖州遗址前合影

远望萧太后点将台的山石,就像人工堆砌出来的一样。站在当年指挥千军万马的萧太后点将台,不仅对萧太后肃然起敬。公元年,日渐强盛的辽国一直是宋朝的劲敌。为了争夺黄河以北的土地,两国之间进行了四十多年的战争。就是这样一位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萧太后,为辽的强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年景宗三十五岁时患病去世,当时只有十二岁的儿子辽圣宗继承了皇位,圣宗萧皇后就以皇太后的身份摄政,开始掌管辽国政权。那一年她才刚刚三十岁。岁月洗尘,红颜易老,但不老的是女人的智慧,流传千年,演绎出那荡气回肠的巾帼豪情,为后人敬仰。

考察团成员王白龙、孟磊、程湜在召庙风景区合影

当天下午,我们从喧嚣的城市中,来到幽谷中的辽太祖陵,千年神秘呈于心海。踏着积雪,踩在无人的旷野中,心中有份难得的清净和怡然。群山环抱着的辽太祖陵,山谷地势险峻,奇峰异石随处可见。可以说无径可通谷内,只此一条路。置身山谷深处,让人不由得有身陷绝境的感觉。我们不仅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不得不佩服耶律阿保机在选择墓地时的慧眼独具,一代枭雄就安眠在幽谷中。山谷内有一处紧贴山根的大土堆,人们推测大土堆下面可能就是耶律阿保机和皇后述律平的陵寝。虽是深秋时节,仍然可以看出埋葬着辽太祖的陵墓的土堆上的树木,与别处的确是不一样,如不细看,难以看出是后堆砌出的土堆。脑海中的记忆逐渐清晰起来,耶律阿保机率领大军征战沙场的金戈铁马之声仿佛就在耳边回响。耶律阿保机的墓地是将巨大的山势和王者气概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漫长的岁月里,许多帝王陵寝早已经被盗墓贼洗劫一空,可是,从来没有专人看守的辽祖陵,至今依旧安然无恙,这也成了千古之谜。据说辽祖陵的建筑设计十分巧妙,整个陵墓的拱形顶部由多层巨大的石条砌成,层层石条巧妙相压。盗墓贼揭开一层或者几层石条后,下面的石条便无法启动了。于是,贪婪的盗墓贼们对陵墓内的宝物虽然垂涎三尺,却又无计可施。我们不仅为古人的智慧和伟大而感叹。

本文作者在辽祖州遗址留影

在辽太祖陵入口处东侧不远处的半山腰上,有一处用巨石搭建而成的石房子,这个奇怪的建筑物千年来一直矗立在那里,默默注视着历史的变迁。整个石房子是由7块儿厚约60厘米的完整巨石板构成,其中的6块儿巨石板搭建在一起构成了石房子的主体,另一块儿巨石板则是平铺在石房子里面。石房子的7块儿巨石板中大的足有数吨重,即便是现代的小型吊车都很难将其吊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7块儿巨石板竟然不是就地取材,而是从大约10公里外的石窟寺附近的山上搬运来的。看过石房子的人禁不住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在多年前那个生产力极度落后、没有起重设备、没有运输机械的年代,契丹人又是如何将如此巨大的石板运送上山,搭建成了石房子呢?多少年来,考古专家们一直苦苦探寻着,试图解开这个千年谜团,可是,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完全令人信服的答案。更令人费解的是,契丹人建造这个石房子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有人说,只要破译了石房子上面雕刻的许多不规则的契丹文字和图案,石房子之谜便会迎刃而解。但至今也没有人能够破译石房子上面的契丹文字及图案。我们再次的为古人的神奇有由衷的生出许多敬佩。

沈保才、孟磊在辽上京博物馆前广场上合影

一路走来一路看,辽代的历史愈加清晰的烙印在心头,挥之不去。走进辽上京博物馆,更真切的触摸到了辽代的发展与沉没。看着一件件历史文物,听着一段段历史故事,踩踏在博物馆门前契丹广场的青砖路上,看着写有“辽上京”和“契丹”字样的方砖,有回归辽代的感觉。于是,辽代的荣辱与兴衰再次的让我有份深深的感慨和震撼。穿越千年历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也飞向那遥远的千年。以至于归来后我对辽代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在查阅辽代的有关历史记载。而我,更愿意是个使者,和那些不了解我们周围有这么绵长辽代历史的人们,去讲解辽代的风雨变迁。

考察团成员踏着积雪行走在山路上

解读辽代历史,打开的是一部厚重的民族发展史。寻觅那段千年的风霜,封存了千年的记忆在梦中翻滚。那千年的风云雨啸,那千年的梦牵魂绕,仿佛就在眼前。而我们后人能做的,就是让历史的精髓为我们所用,让民族精神在我们心里驻扎,让岁月的车轮碾过红尘的角落……

——风光——

雪映真寂寺

神奇的召庙

萧太后点将台

神秘的石房子

神秘的辽祖陵

来源:往事与记忆

编辑:乌伊罕、任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