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陈春艳 郭延军,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公共安全大数据应用实验室副主任,三级警督,是首府警界的缉捕英雄、禁毒尖兵、科技能手。
年7月,郭延军从内蒙古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考入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公安局刑警大队。3个月后,呼和浩特第二监狱发生了震惊全国的“10·17”暴力越狱案件,4名在押重刑犯杀害狱警后逃脱。
当日,呼和浩特警车穿梭,警笛鸣叫,社会上人人自危,气氛骤然紧张起来。经过连续60多个小时的警民联查,10月20日8时许,郭延军和同事们在和林格尔县台几村的山坡上,发现了越狱罪犯。穷凶极恶的罪犯劫持人质,驾驶抢劫的车辆疯狂逃窜,慌不择路导致侧翻。抓捕时机稍纵即逝,郭延军第一个冲上前去,迅速夺下罪犯李某手中的镰刀并将其制服,人质获救。而此时,另一名罪犯高某扑上来持刀猛刺,千钧一发时刻,高某被增援的民警当场击毙。
郭延军颈部、手部多处被划伤,主治医生告诉郭延军:“你命真大,刀伤离主动脉也就2毫米!”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扎到动脉上,基本没有挽救的可能。
多年后有人问郭延军:“你与越狱歹徒搏斗,没有害怕吗?”“真正的勇敢,是当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敢于直面歹徒的尖刀。既然选择了当警察,我便早已作好随时面对危险的准备。”这个达斡尔族汉子说话掷地有声。
年,郭延军调到呼和浩特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一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郭延军亲眼看到一个只有14岁的小女孩,头发凌乱,双眸呆滞,脸色蜡黄,瘦得没了人形。“我从未想过,毒品能将一个豆蔻年华的女孩摧残成这般模样!”
实际的禁毒工作,远比电影情节更加复杂、更加艰苦、更加富有挑战。郭延军曾一个人潜入布满玻璃和垃圾的深水中寻找证据,也曾无数次在寒冷的冬天彻夜蹲守。近年来,郭延军参与侦破了公安部目标案件“15-”跨省贩毒案、“7·21”涉枪团伙贩运毒品案等50余起部省级重特大毒品案件,沉重打击了毒品犯罪,也逐渐摸索出一套卓有成效的工作方法。
年,郭延军被选派参加全国禁毒情报侦查专班。面对来自全国各地警界精英,他暗下决心:一定不负组织信任和重托,要给内蒙古公安队伍争光。
接下来的6个月,他放弃了所有休假,全身心投入案件侦查。为了获取第一手线索,郭延军与同事多次深入毒情严重地区,近距离观察毒贩行踪,缉毒足迹遍及多个省份。调训期间,他先后协助滇、闽、川、晋等省份公安机关破获4起公安部督办案件,抓获贩毒嫌疑人46人,缴获毒品30余公斤;他撰写的3篇报告全部被评为公安部A级报告;他也被评为当年调训的最佳学员。
从此,郭延军在行业内声名鹊起,请教电话、邀约不断。公安部两次抽调郭延军为全国禁毒情报专班授课,天津、甘肃、山西等地也先后邀请郭延军为情报专班授课,向更多的民警传授经验。
年4月,郭延军被抽调侦办赤峰市巴林左旗“3·22”特大制毒案。“数据就是线索,再狡猾的狐狸也会留下蛛丝马迹。”他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郭延军和专案组成员的不懈努力,同年6月27日,这起内蒙古最大的制毒案件告破,警方缴获了1.1吨制毒物品。郭延军准确扎实的数据分析研判工作,得到了上级和兄弟单位的高度肯定。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公安”已成为新一轮警务改革的战略选择。年初,郭延军被提任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大数据应用实验室副主任。他带领团队,啃下了公安科技的一块又一块“硬骨头”:公安专网融合技术革新、警务定制APP开发、移动警务终端应用升级、即时通讯软件建设推广……短短3年,郭延军牵头开发上线了4大类16个具有本地特色的智能警务APP,包括“掌上警校”“青城公安网”“内蒙移动警务”等,涵盖公安新闻、执法办案和公安教育训练等多项全局性业务。其中“掌上警校”APP,还获得了公安部年度“移动应用创新专项工作优秀成果奖”。这些技术手段有效提高了执法办案效率,在基层单位被广泛运用。
年10月,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的严峻态势,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党委重新组建“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郭延军第一时间投入反诈工作。预警、劝阻、止付、冻结、研判、深挖、抓捕……一年来,反诈中心全员无休,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民警与诈骗分子拼速度、抢时间。郭延军发挥自身计算机和研判专长,组织编写了《呼和浩特市公安局电诈资金快速梳理战法》,研究出了“银行、身份证、手机批量归属分析”等一系列模型战法,极大地提高了反诈工作效率。年10月,公安部在全国部署开展“断卡”行动以来,郭延军共分析输出余条“两卡”线索,协助有关单位抓获余名嫌疑人。
入警12年来,郭延军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三等功、嘉奖若干次,先后被评为呼和浩特市十佳市民、政法先进工作者、优秀公务员,他还是第八届“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区第一届“感动北疆·最美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