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务篇战国七雄是哪七国

战国七雄是秦、赵、燕、齐、魏、韩、楚七国。七国称雄分别与一些本国改革派实施的图强变法和胜利的兼并战争有关。

1)秦国,定都咸阳

秦国主要经略黄土高原,先后攻灭了义渠戎、犬戎、蜀国等周边政权,并修筑了数千里的秦长城,随着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增强,又夺取了原属魏国的“河西地”,最终吞并周天子的采邑,灭掉了东周国与西周国,将势力范围延伸至洛邑,即今天的洛阳。至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前,秦已控制今陕西大部、甘肃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与四川平原大部,但其经济较关东地区仍属落后,赢得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确立了小农兵体制,能够更有效的集中和运用军事与财政资源,将其转化为战斗力。秦国奉行军功爵制。

2)赵国,定都邯郸

赵国与韩国、魏国原先同属晋国,为晋国诸家大臣,通过离间、孤立等策略,先后灭掉智伯氏等诸侯势力,三家瓜分晋国领土,仅留下曲沃作为晋公室祖庙祭祀食邑。赵国最重要的改革为赵武灵王改革,但改革对赵国带来了两方面影响,一方面,胡服骑射暂时壮大了赵国的骑兵力量,但另一方面,赵国谋求兼并天下,为了对外示弱而将国土裂为两半,分封给不同的儿子,结果两方争权夺势,酿成内战悲剧,赵武灵王本人也最终饿死于沙丘宫中。赵国在建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力微末,甚至遭到魏国的多次攻击,今天的“围魏救赵”一词就是出自当时齐国军队为解救赵国国都邯郸被魏军包围的险境,派军包围魏国都城,迫使魏军回防京城的典故,今天也被用于形容类似的手段或谋略。齐魏两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期争霸,先后发生了马陵和桂陵两场战役,魏国国力遭到严重消耗,客观上为赵国获得喘息之机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赵国也修筑有长距离的防御墙,即赵长城,赵长城东起燕赵边界,西抵河套西缘,河套平原史称“河南地”。赵长城分南北两段。

述(最多18字

赵国南长城修建早于北长城。为赵肃侯所建。该长城由漳水、滏水的堤防连接而成,大体从今武安西南起,向东南延伸至今磁县西南,折而东北行,沿漳水到今肥乡西南。赵国北长城修建晚于南长城。为赵武灵王所建。该长城由今兴和往西,经卓资县、旗下营,沿大青山南麓过呼和浩特市北、包头市的石拐弯矿区、兴胜乡,越昆都仑沟口,断续延伸到巴彦花镇北面的山脚下。除南北长城外,赵国还从代郡南起,向西南入今山西省,沿恒山、芦芽山北麓到黄河支岸一线修筑过一段长城。

3)燕国,定都蓟

燕国和晋国、鲁国同属姬姓诸侯国,但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居于周朝的东北部地区,毗邻孤竹与东胡等势力,早年十分弱小,后经过改革稍微强盛起来,但农业和地理局限导致燕国不往南发展就没有与其他诸侯争霸的资本。燕国驱逐东胡,东拓地两千里,获取了今天的辽东半岛,在当地建立了襄平等据点,设立了辽东郡,但此地仍然属于蛮荒之境。战国中后期,齐国对外扩张,吞并了宋国,引发其他诸侯不满,因为吞并宋国会导致齐国国力大增,改变诸侯力量对比,因此招致诸侯联军围攻,以乐毅为首的燕军连夺齐国几乎所有城池,报复当年齐国入侵燕国之仇。后齐国田单使用“火牛阵”袭取72城,终于复国,燕军被迫撤出齐国境内。燕国在战国后期并未有较大作为,最终也不过是派出刺客荆轲刺杀秦始皇,但最终失败,反而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燕国王室在首都蓟(即今北京)被攻破后流亡至辽东郡建立临时政权,但最终亦被消灭。

燕国修筑长城长度也非常长。燕长城分为北长城和南长城,北长城主要为防御东胡、匈奴之入侵,而南长城主要为拒止诸侯国侵略修建。北长城也分为北外长城和北内长城,外长城约公里,内长城约公里。

辽宁省境内的燕长城,属燕北长城,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长城,东连朝鲜半岛的“大宁江长城”。主要分布在今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本溪市明山区、本溪满族自治县,抚顺市抚顺县、望花区、顺城区,沈阳市浑南区、皇姑区、沈北新区,铁岭市铁岭县和沈阳新民市、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市北票市、建平县等10余个县(市、区),以辽河干流为界线,可划分为辽西和辽东两区。辽东燕长城,主要分布在沈阳市的浑南区、皇姑区、沈北新区,抚顺市的望花区、顺城区、抚顺县,其东本溪、丹东境内仅有零星发现。辽西燕长城,主要分布于皇新、朝阳两个市的3个县(市)的丘陵地区。辽宁燕长城墙体,包括人工墙体和自然山险、河险段。墙体主线长度为.千米,现存墙体累计长度为41.千米。辽宁境内现存与长城相关建筑及设施遗址主要有关堡、敌台和烽火台。

河北省境内的燕北长城亦有两道。燕北外长城分布于张家口市沽源县,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燕北内长城分布于张家口市沽源县、崇礼区、怀来县。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燕北长城分布在赤峰市南部。长城大致呈东一西走向。东由辽宁省北票市进入,向西穿过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出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进入辽宁省建平县,再入赤峰市元宝山区,后进入赤峰市喀喇沁旗,终至赤峰市巴林左旗姜家湾村附近。

4)齐国,定都临淄

齐国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最早为与封神榜中姜子牙相关的姜姓贵族的封地,但随着历史发展,齐国内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新兴的弟煮階层,他们逐步取代了原先居于统治地位的依靠商业和封建地位获取收入、维持特权的旧贵族,出现了“田氏代齐”,田氏争夺民户,实则类似于近现代法国等西欧绝对君主制的中央集权进程,通过给予隶农、农奴一定的经济自由与人身权利从老君主周围吸纳民众,使得姜氏齐国政权被架空,最终不得不改朝换代,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比较少的诸侯国内部改朝换代的事件,晋国不仅出现了改朝换代,而且发生了分裂与解体;而齐国没有发生解体,是在相对统一的情况下发生的改朝换代,此后齐国国力也未发生明显衰微,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齐国的国力有所增强。齐国在战国时期奉行远交近攻策略,在与楚国结好的同时,多次试图兼并鲁国、宋国等国土地,增强国力,后期也正因为攻灭宋国引发了诸侯国的围攻。齐国虽然在火牛阵战术下成功复国,但本身势力受到严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难以经略四方。齐国在战国后期曾一度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但并未改变齐国颓势。齐国南部也修建有齐长城。

5)魏国,定都大梁

魏国曾是“三晋”之中最强诸侯国,也曾经实施过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等改革活动,建立起精悍的“魏武卒”部队,可谓是战国特种兵。然而在魏将庞涓的错误指挥下,魏军两次败于齐军,之后再难崛起。观察地图不难发现,魏国地处四战之地,而且在当时农业开放程度最高,所以魏国只有依靠强悍的武力才能保护自身的沃土良田与富庶的经济,然后与齐国战争消耗了魏军军力,导致魏国在战国后期逐渐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北有强赵,南有蛮楚,西邻厉秦,东濒悍齐,根本无以拒阻。魏国除了在东部饱受齐国的消耗,西部还不断遭到商鞅变法后强大起来的秦国的打击,接连失去多块要地,如“河西地”。东周西周被灭亡后,魏国形势更加不利,与韩国并为难兄难弟,遭到秦国的毒打,韩国濒临灭亡之际,将上党郡交给赵国,赵国与秦国为争夺上党郡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赵将廉颇据守门寨不出,秦国采取离间计诱导赵王调走廉颇,采用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轻敌冒进被秦军围歼,传说造成四十万赵卒被坑杀。战国时期各国逐步确立起集权制度,虽然关东关西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土地(田产)与人口(劳动力、战斗兵员)的重要性,此役赵国丧失数十万精壮劳动力和战斗兵力,对于赵国与秦国对抗十分不利,也决定了赵国最后被秦国灭亡的结局。对魏国而言,上党战役结束后,赵国作为三晋屏障已经消失,秦军可长驱直入邯郸、大梁,魏国也濒临灭亡。魏国都城大梁也遭到秦军水淹,当时战争残酷性可见一斑。《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四节》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十分形象、恰当地描述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给土地、人民带来的严重破坏。

6)韩国,定都郑

韩国属于战国国力中最低的那一列,虽然韩国分到的土地是三晋中农业开放程度比较好的,但韩国无力保卫自己的土地,也无力发展和改革自身的弊病,顺应时代的发展。虽然也曾有变法,但与楚国类似,没有推行多长时间,所以也没有造成比较深远的影响。韩国和燕国属于同一量级的诸侯国。郑国是它唯一灭掉的比较有价值的邻国,郑后来也成了韩国的首都,郑大致在今天的河南新郑。

7)楚国,定都郢,后迁播寿春

楚国长期游离于周朝的诸侯国体系,周天子也不太待见楚王,楚国也是较早称王和问鼎的国家,被天子视作“蛮子”,主要疆域涉及中国长江中游和下游流域,灭掉了越国、鲁国和中原的许多小诸侯国,但楚国国内旧贵族势力强大,多次变法改革浅尝辄止,导致楚国虚胖,徒有其表,多次被秦国暴揍,最终被迫迁都寿春。是一个看似强大,但并不能持久争霸的“万金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