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胜村一角
盛夏的赤峰市巴林左旗哈拉哈达镇全胜村绿树环合,青山如黛。在群山的环抱中,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鳞次栉比,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小花园独具田园特色。这个以生产精品笤帚而闻名的小山村,现在依靠绿水青山和宜居村落走上了农旅融合发展之路,而村里传承的“大口落子”艺术,则让这个山村多了一份文化的厚重。如今的全胜村产业旺、村庄美、文化兴,一幅乡村振兴的长卷正在打开。
精品笤帚扫出全胜村的致富路
这几天,巴林左旗胜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艳垒很忙。他一边在为线上精品笤帚销售备货走物流,一边为线下买大笤帚的客户装货车。今年以来,合作社已销售“福临全胜”牌精品笤帚5万把、大笤帚40万把,产品远销售山东、福建等地,销售收入达多万元。眼下,他正准备扩大再加生产,将车间面积再增加平方米,届时合作社全年将消化原苗90万斤。
全胜村民俗旅游基础设施初见雏形
一手抓龙头,一手抓基地。今年,全胜村笤帚苗子种植面积达到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6%以上。贫困户由兴文老人算了一笔账:种一亩山地笤帚苗子,能产原苗公斤,每斤按5元计算,能收入0元。这公斤原苗绑成把大笤帚,能挣元的加工费,如果绑成精品笤帚,加工费最高能挣到元,这就是精加工的价值所在。今年年底,全村农民平均每人能从笤帚苗子的种植和加工环节上收入1.1万元以上。
全胜村的笤帚加工厂也成了一个旅游的景点
精品笤帚扫出致富路,宜居村庄里又念起旅游经。经过多年封山禁牧,全胜村肉羊数量由原来的只减少到只,经过休养生息,全村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这个绿树掩映的小村庄,通村水泥路两侧已实现美化、硬化、绿化全覆盖。目前,活动广场和街道累计安装路灯盏,在村庄内栽植了樟子松、云杉等风景树和各类果树棵。按照村里的民俗旅游规划,旅游厕所、文化礼堂、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都已经完成。
“大口落子”已成为全胜村的文化品牌
这几年,全胜村花灯会已小有名气,元宵节灯会、正月大秧歌、祭财神等活动,让游客体验到了年文化的味道。而粘豆包、发面饼、小笨鸡等农家乐特色餐饮,更是迎来了许多城里的回头客。“我们要内外兼修,一手抓文化旅游,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哈拉哈达镇党委书记王艳波介绍,下一步镇里将争取项目资金,治理村内的0米河道,实现水清岸绿;恢复性建设泉圣山庄,闸沟节水再造水生态环境;建设石门沟鲜花谷,把它逐步建成一个天然的大花园。到年,全胜村力争创建成赤峰市重点民俗特色旅游村。
乡村振兴,产业塑形,文化铸魂。在全胜村文化礼堂,一场“大口落子”《金水桥》正在上演,高亢、激越的唱腔引人入胜。作为现代评剧的前身,这个发源于辽宁省老建平一带的“大口落子”艺术形式,在解放初期随着移民传至全胜村,至今已传承三代,在村里已形成了一个小剧团。这几年,剧团结合新时代的新思想,自编、自导、自演了《宝笤帚》《驱邪》等一些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文化礼堂活起来,广大农民乐起来,这种以文化人的方式,浸润出全胜村文明和谐的好民风。
在全胜村的村部,村里的红白理事会、纠纷矛盾调解委员会、村民道德委员会等图板挂满了墙。“这些不是挂在墙上的摆设,它们都实实在在地运行着!”全胜村红白理事会理事长李志说,经过几年移风易俗、节简办事的引导,现在村里红事和白事的礼金都控制在元以内,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为了打造“崇德尚文,孝美全胜”,村开办了爱心超市,相继开展了“最美家庭”“最美庭院”“好婆婆好儿媳”等系列评选活。村里每次敲锣打鼓上门送牌匾,都是一次融及心灵深处的德孝文化教育。
来源:内蒙古客户端
编辑:乌伊罕、任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