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笤帚,你可能会想说“那就是扫地的呗!”。是的,这是大家长久以来对笤帚的认知。可是,现在有一个地方,它将大家眼里“扫地的”笤帚制作材料,摇身一变,变成了供人欣赏把玩的精美工艺品。这个地方就是内蒙古赤峰市的巴林左旗。
笤帚苗变身艺术品产业振兴稳脱贫防返贫
巴林左旗万亩笤帚苗种植基地
巴林左旗哈拉哈达镇北房身村的刘玉国一家与笤帚有着不解之缘。李玉国的儿子患有抑郁症,女儿正在上小学,一家人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村第一书记刘凤明在入户走访时,发现老实忠厚的刘玉国手艺巧,还有绘画功底。于是,他安排刘玉国多次参加旗、镇、村开展的笤帚苗绑扎技术培训班。通过培训,刘玉国熟练掌握了全家福、葫芦、按摩锤、五指山、直把子、弯把子等多种样式的绑扎技术。
年,刘凤明和村“两委”协调利用社会扶贫资金,为刘玉国家建起了多平方米的就业扶贫车间和仓库。在参加旗里举办的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时,刘玉国还接触到了电子商务销售,并注册了快手账号。他和妻子凭着勤劳的双手,在创业路上越走越顺,年已实现脱贫。年,家里扩大种植着笤苗30亩,带动了10余户贫困户,获利10万多元。
从抢着“戴帽”到主动“摘帽”,刘玉国成为哈拉哈达镇扶贫战场的一段佳话。
笤帚苗变身艺术品产业振兴稳脱贫防返贫
巴林左旗哈拉哈达笤帚展厅
其实,在巴林左旗,种植笤帚苗的历史已有0多年。笤帚苗产业也是巴林左旗特色主导产业之一。
记者了解到,全旗笤帚苗种植面积35万亩,带动周边地区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占全国笤帚苗种植面积的1/5,年原苗产量万斤。
在巴林左旗,小笤帚已经变成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目前,巴林左旗还布局了以十三敖包镇、哈拉哈达镇和林东镇为核心的特色产业带,辐射带动隆昌镇、碧流台镇和花加拉嘎乡三个产业集中区。年以来,新建笤帚苗加工厂48家,原苗仓贮能力提升到万斤;笤帚加工转化带动技术工人增加到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人,人均增收元,全产业链参与人数增加到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人。
年,巴林左旗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旗;年退出国家级贫困旗序列,年被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十年光景,见证了巴林左旗的蜕变。
笤帚苗变身艺术品产业振兴稳脱贫防返贫
巴林左旗万亩笤帚苗种植基地
笤帚苗变身艺术品产业振兴稳脱贫防返贫
晾晒笤帚
脱贫之后如何防止返贫?近年来,巴林左旗不断加强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了组、村、乡、旗四级网络联动机制,将嘎查村“三类人群”进行网格化监测;同时,加强动态管理筛查机制,与医保、民政等行业部门进行定期比对,掌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的报销情况,对大额报销户开展入户核实。
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落脚点在于对返贫致贫风险人口和已出现返贫、新致贫人口实施精准帮扶。巴林左旗对于具备发展产业条件有发展产业意愿的监测对象户,加强生产经营技能培训,提供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动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带动其发展生产;对于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人,加强劳动技能培训,通过劳务扶贫协作、扶贫车间建设等,帮助其转移就业;对于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人,进一步强化低保、医疗、养老保险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及时落实健康扶贫和残疾人、灾害、临时救助等政策。(光明网记者李政葳图片由巴林左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