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年左右,燕山南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以红山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为代表。这一地区的陶器,除了大部分用于日常生活使用的炊具、储存器和饮食用具之处,还出现了用于祭祀活动或是具有原始宗教性质的陶器,如筒形器和陶塑等。
这一地区陶器的陶器主要有泥质陶和夹砂陶,泥质陶多为红色,夹砂陶多为灰褐色。陶器制作多采用泥圈套接法制成,有的经过慢轮修整。器表多通过压印、刻划、贴附、绘彩的方法施以纹饰。早期陶器多通体或大部分施纹,晚期陶器多为局部施纹。刻划纹饰主要有人字形纹、水波纹、网格纹、平行线纹、“之”字形纹、等。其中,用压印或者刻划的手法装饰的“之”字形纹富有特色。陶器的造型主要以平底的筒形罐的数量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气总之,在陶器发展阶段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显著特点是:平底筒形罐、压划“之”字纹和泥圈套接法。
以筒形罐为代表的日用陶器
平底的筒形罐几乎在这一地区的各大文化体系的遗存中都有见到,大小不同、形制各异的陶罐,分别当作炊器、盛储器和食具等。
赵宝沟文化的遗址的碳十四测定年代约距今-年。赵宝沟文化陶器组合中的筒形罐的数量最多,器形也较丰富,有大、中、小型。筒形罐的造型大多为敞口弧壁,口径与器高尺寸相近。
红山文化因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而得名,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老哈河、西拉沐伦河、大河为中心。红山文化年代经碳十四测定约为距今-年。红山文化陶器造型依然以筒形罐为代表,但口部变大,更便于盛取物品。
红山文化之后而兴起的小河沿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南北地区。年代大约距今-年。小河沿文化的筒形罐依然是主要陶器品种,形体矮胖,腹腔较浅,便于制作,亦便于使用。总之,筒形罐形制的变化是为了使用的便利和制作的简易。
以压划“之”字纹为特色的陶器装饰
燕山南北地区早期的兴隆洼文化的陶器就已经盛行在陶器表面压印的“之”字纹,这一装饰方式在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陶器上依然流行并有所发展,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为装饰,应是模拟编织器的肌理纹样,成为这一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陶器装饰方式。
“之”字形纹是用特制的工具在器表连续折曲压印而成。根据内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沟门和奈曼旗满德图两处聚落遗址的发掘的陶器可知,“之”字形纹的施纹工具通常为骨质、蚌质和石质。据工具刃部的差异,分直面刃、曲面刃、直面篦齿刃、曲面篦齿刃;根据工具形状的不同,又有平板状和筒瓦状之别。一般在施纹时,根据器表的弧曲程度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施纹工具,并变换不同的施纹手法。通常是以工具的一端点或两端点为压印支点,或以工具中部第一点为压印支点,或不固定支点压划纹样,从而构成型式繁复的“之”字形纹饰。压划的线条有直线和弧线,实线和虚线(即篦点式)之分。依据纹饰形制的差异可分为直线式“之”字形纹、弧线式“之”字形纹、直线篦点式“之”字形纹等。
赵宝沟文化陶器装饰以“之”字形纹为代表的几何纹饰常与其它几何纹共生,形成繁复的复合图案。其它的几何形纹饰的基本元素为折线和曲线,一般也是压划而成,也有圆形工具滚压成接点纹者。纹饰主要是将一两个单独纹样运用反复、对称和连缀等技法来构成装饰图案。有些图案不仅有主体纹饰,还有辅助纹样,形成和谐而富有层次的图案。几何形纹饰表现出严谨规整的对称风格。通常在器物口沿一周凹弦纹下有明确三角形标志,构成严谨的定位分割,基本上以对称组合的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图案为主。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陶器上的之”字形纹逐渐简化,使制作变得简易。
以几何纹为主的彩陶
燕山南北地区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彩陶。彩陶见于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主要用黑彩或红彩在陶器表面绘制几何形图案,也有动物图案和原始符号,彩陶纹样以直线为主的几何形纹为特色。
红山文化彩陶数量较多,一般先在陶器表面涂上红衣,再绘以黑彩,纹样以几何纹为主,有用宽带纹、蝌蚪形斜平行线纹、鳞形纹、菱形纹等主题纹样组成纹样带,也有用平行线纹,以单条竖纹间隔,或用平行斜线三角纹的空隙处填加涡纹的复合式纹样。还有用平行竖条纹、连续半圆纹和菱形纹等纹样构成的复合纹样。
小河沿文化陶器也以彩绘有纹样的彩陶为特色。彩陶有红地黑彩、灰地黑彩和红地红彩三种。小河沿文化彩陶特点是纹样都绘在夹砂陶的表面,细泥质的彩陶很少出现。钵和豆一般内外施彩。彩陶纹样有斜线三角纹、对顶弧线三角纹、菱形、“F”形等。有时也用彩绘的花纹和刻划的三角形、锥刺纹并用,组成图案带。有时也用原始符号与彩绘的花纹图案相结合。彩陶上的这些组合方式构成了复杂多样的图案装饰。
祭祀陶器
这一地区的史前陶器,发现了一些用于祭祀的陶器,有筒形器、覆豆式盖、彩陶镂孔大器、花瓣状宽足杯等。其中,筒形器是用于祭祀活动的典型陶器。在胡头沟和牛河梁遗址,筒形器成排的出现在祭祀的石围圈下面或者分布在积石冢的周围。牛河梁积石冢的筒形器成排竖置在积石冢的石砌台阶内侧。
筒形陶器多为泥质红陶,器壁较厚。造型呈圆筒状,敞口、卷沿或折沿、无底,口下多有弦纹。器表多有红陶衣或彩绘纹饰,彩绘纹样有平行宽带纹、勾连元涡纹、鱼尾式纹、垂环纹等,有的陶器只在腹部一侧绘有黑彩。关于筒形器的功能,议论颇多,陈星灿等学者认为筒形器可能是陶鼓%有的学者认为是器座,也有人认为以其上下贯通推测可能与沟通天地的信仰有关。不论哪种说法,筒形器都是伴随着祭祀活动而生的陶器,是祭祀活动的用器。
位于辽宁西部凌源和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发现了女神庙遗址,庙内出土了建筑构件、泥塑造像、陶质祭器。陶质祭器主要有三件磨光陶器,一件是豆形器盖,制作精巧,第二件是内外壁磨光的圜底钵形器。第三件是彩陶的镂孔大器残片,外壁磨光涂朱,饰黑彩宽道连续三角几何纹,应是一种与祭祀有关的大型彩陶镂孔无底筒形器。
赵宝沟文化的南台地遗址和小山遗址均出有腹部刻画动物图案的尊形器,以鹿、猪的形象为主。尊形器在赵宝沟文化中较为少见,并且大多雕刻有精美的动物纹样,大多数的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祭祀用器。如赵宝沟文化小山遗址出土了一件刻划有“鸟兽图”的陶尊,纹样独特。这件陶尊造型为高领、鼓肩、弧腹,凹底有假圈足。腹部施以动物组合的纹饰,可以分辨出猪、鹿和鸟首三种动物的侧视图。猪首下作蛇身,鹿首和鸟首右侧纹饰则似由羽翼抽象出来。
学者朱延平认为鹿是赵宝沟文化的图腾,猪是红山文化的图腾,鸟是上宅和新乐文化的图腾,“鸟兽图”反映出赵宝沟文化与周边红山文化、上宅和新乐文化等部落文化共存相处的现象。也有的学者认为,当时的祭祀活动与狩猎活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祭祀的目的应是祈求猎物的繁盛以及狩猎活动的成功,尊形器上的动物纹样正反映着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