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建巴林左旗林东镇十三号村党建引领文

巴林左旗林东镇十三号村位于林东城区东16公里。全村辖十三号、胡家营子、郑家沟3个自然村,有户口人,其中常住户口人。全村总面积5.2万亩,耕地面积1.25万亩,其中水浇地亩;草牧场面积3.75万亩。村党支部辖2个党小组,有党员37人,村“两委”常设干部5人。年,全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文冠果花开,林东镇十三号村裴文瑞种植的文冠果树。

近年来,十三号村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党支部引领,在全村大力发展文冠果产业,增加村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探索贫困山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齐头并进的发展之路,取得了一定成效,助力了全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依托资源理思路

十三号村属山区,旱地占全村土地90%以上,有5万多亩荒山,其中自然山杏林3.3万亩,退耕还林地亩。多年来,这些资源几乎没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也不明显。守着这些资源,群众在这些地上没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不多,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谋求进一步发展是一直以来需要破解的问题。

村“两委”班子召开研讨会,探索全村发展思路。

年以来,村党支部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强村班子自身建设,积极探索符合全村发展实际、能够实现富民增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之路。村党支部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生态文明思想,谈体会、理思路,鼓士气。大家一致认为,要利用好全村现有丰富的荒山资源来谋化发展。

召开退耕还林动员会。

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决议,在种养结合的基础上,借鉴外地和本村文冠果栽植户成功经验,谋划分年度对宜林地、低产林进行改造,引种发展文冠果,最终实现村民致富、集体增收,推进生态宜居,助力乡村振兴。

示范带动,扩大规模谋出路

文冠果耐干旱、贫瘠,抗风沙,具有适应性强、抗逆能力卓越等优点,适合本地生长。据了解,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石房子保存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文冠果天然次生林余亩。文冠果具有良好的食用、药用、观赏、能源、经济和生态价值,产业开发潜力大,且在十三号村已有成功种植的经验。

裴文瑞栽植的文冠果树。

裴文瑞在年栽植文冠果亩,年每亩收入达元以上。村党支部以裴文瑞作为示范,在驻村工作队的积极支持下,持续推广栽植文冠果,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打造产业基地。年,在胡家营子西坡村,集体通过改造低产林的方式栽植文冠果亩,村民退耕还林亩,并在年退耕还林地嫁接大扁杏。年,在胡家营子西坡,村集体通过改造低产林的方式栽植文冠果亩,村民退耕还林亩。年,村集体在宜林地栽植文冠果亩,各户退耕还草亩。年和村两年,村集体栽植的亩文冠果地承包到户,年承包费1.5万元,文冠果产生效益归村集体所有。

村集体栽植文冠果树。

通过连续三年奋战,全村共栽植文冠果树亩,其中村集体低产林改造和宜林地造林栽植文冠果多亩,村民个人有14户荒山造林栽植文冠果亩,退耕还林造林栽植文冠果多亩。全村嫁接大扁杏亩。目前,除了洪沟以及裸露山坡,基本做到林地全覆盖。

立足长远,提质增效奔富路

文冠果三年至四年开花结实,约五到六年即到盛果期,盛果期每株产1斤籽,市场价平均10元,每亩种植株,每亩可实现收入0元,随着文冠果年龄增长,会逐年增加产量,其经济效益随之增加,发展前景广阔。

栽植文冠果树。

文冠果寿龄长达年,一次性投入永久受益。十三号村通过项目支持、发动群众、完善设施等措施,立足长远,引导发展文冠果产业,使之成为优势特色产业,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村集体经济将会有长期稳定的收入。下一步,村党支部将围绕文冠果基地建设,适度进行水利配套,发展林下经济,引种药材,搞养殖。同时,文冠果叶可炒茶叶,果粒可榨油,成年后可建设茶厂、榨油作坊等,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

栽植文冠果树。

十三号村党支部秉承绿色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党建引领发展文冠果产业,增强了村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加了村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推进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齐头并进,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贫困山区发展的增收之路。

来源:林东镇党委

编辑:乌伊罕、任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1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