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普通话之乡河北滦平也曾留下过巾帼英雄

北京皮肤病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pf/a_10220338.html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巾帼英雄,她的替父从军,杀敌报国的故事也是一首悲壮的英雄史诗,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唐高宗乾封元年,唐高宗携武则天泰山封禅归来,经过亳州,听闻花木兰的故事,曾追封木兰为“孝烈将军”。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无论是中学课本里的北朝民歌《木兰辞》,还是豫剧《花木兰》,在中国的普及度都可以用家喻户晓来形容。随着好莱坞动画电影《花木兰》在全世界的上映,花木兰这个女英雄的名字已经如同丹麦的小美人鱼一样成为深受世界动画爱好者欢迎的可爱形象。

虽然花木兰的故事广为流传,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切记载。因此关于木兰之乡这一文化品牌引起多方争夺,湖北黄陂、陕西延安、安徽亳州、河南商丘虞城都在公开宣称是木兰出生地,并积极开展木兰文化打造。但有历史考证的且最为公认的说法是,花木兰北魏时期宋州(包括今天的安徽亳州和河南虞城地区)人。

上世纪90年代初,河南虞城率先开始尝试挖掘和开发木兰文化,宣传木兰精神,打响文化品牌,并在文化保护和弘扬中探求“文化兴县”之路。他们建起了木兰中学、木兰火车站、木兰宾馆、木兰巨型雕像。每年的四月初八还组织起了盛大的庙会来祭祀木兰的生日。年,虞城被中国民协正式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并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

年6月,“木兰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虞城积极把特色文化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使过去的国家级贫困县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最佳投资县”“对外开放重点县”、“中原最具投资价值县”。流淌着木兰精神血脉的虞城大地,真正实现了文化与经济比翼齐飞!

与河南虞城相邻的安徽亳州同样也非常重视木兰之乡文化的打造,发掘了大量历史资料,打造了众多人文景观。同为北魏时的宋州辖区范围,在木兰文化上虞城和亳州都在积极地发掘利用木兰这张文化名片为区域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打造绿色引擎。

了解了木兰的出生地,那么木兰为什么从军,与谁交战,出征的战场又在何方。据相关资料,木兰从军的时代应该是北魏太武帝时期,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且表现突出,但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的职位,但由于她思念自己的父母亲,被她婉言拒绝。

史料上对北魏太武帝破柔然之战有过详细记载。北魏始光元年()八月,柔然可汗大檀(即牟汗绝升盖可汗)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率6万骑攻人北魏云中(今和林格尔西北),杀掠吏民,攻陷故都盛乐,据盛乐宫,重重包围赶来抵御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及所部。后因大将于陆斤被北魏军射杀,方引军退去。次年十月,北魏大举征讨柔然,分兵五道并进,越大漠击之,柔然惊骇北逃。魏帝为彻底摆脱北面柔然与南朝刘宋两面夹击的威胁,并雪云中被围之耻,在大败赫连夏,克其都城统万(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后,决心集中力量打击柔然。

神麚(jiā)二年四月,魏太武帝听从太常卿崔浩意见,命司徒长孙翰领兵由西道向大娥山,自率军由东道向黑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北罕山),越过大漠,合击柔然可汗庭(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五月,魏帝领军至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舍弃辎重,率轻骑兼马奔袭,直逼栗水(今翁金河)。柔然无备,临战震怖,民畜惊骇奔散。大檀忙焚穹庐,绝迹西遁。太武帝经历数战,奇袭千里,俘斩甚众。原附属柔然的高车诸部乘机倒戈,归附北魏。柔然诸部前后降魏者计30余万,魏军缴获戎马百余万匹,柔然从此一蹶不振。

魏太武帝行军路线是经内蒙古巴林右旗至今蒙古国境内,翻看中国地图,自木兰所在的亳州和虞城一带至巴林右旗划一条直线,滦平就在其直线之上。滦平之南,从河南到古北口,几乎是一路平原,道路通畅。自古北口至巴林右旗,有穿越燕山的古北道相通,这条进军路线应该是最近的行军路线,而且当年滦平至巴林右旗一带大部分为奚境。快速行军,借道征伐,与“柔然无备”的记载十分契合。

再看《木兰辞》,“可汗大点兵”的场景与魏太武帝北伐柔然十分契合。“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朝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几句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木兰先过黄河,再过燕山的行军路线与太武帝过巴林右旗征伐柔然的行军路线也十分吻合。

再从古代中国穿越燕山的道路交通情况分析,在中国古代,巍峨的燕山山脉是横亘于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一道险峻的地理阻隔,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南下和中原王朝北进时,穿越燕山的通道主要有卢龙道、古北道、傍海道三条路线。这三条路线中,途径滦平的古北道是中原到巴林右旗之间最为通畅便捷的道路。今天我们众人熟知的宋辽古驿道,就是往返与今天的保定白沟一带与内蒙古巴林左旗之间的古代驿道。这也说明,应太武帝之召征伐柔然的女将军花木兰自古北道出,经滦平北进,是一条最佳的行军路线。

不仅如此,滦平本地的一些民间传说也可以为花木兰行军经过滦平留下一点痕迹。在滦平有一种常见的野菜名叫“木兰芽”,这种野菜是“栾树”嫩芽,传说它名字的来历就与花木兰有关。相传,木兰行军过古北口之后因为长途行军,只能用粮食果腹,士兵无蔬菜可食,食欲不振,体质下降。

木兰在上山查看地形的时候采下这种野菜为战士食用,深受大家喜爱。人们为了感念木兰,都叫它“木兰芽”,因为接下来的行军多依滦水而行,山上亦多有此树,大家纷纷采集,留作军中食用,士兵们就把这种树叫作了“滦树”。

在豫剧《花木兰》的故事中记载,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假借的是兄弟花木隶的名字,因此“木兰芽”又被百姓称为“木力(隶)芽”。因年代久了,也有将“木兰芽”误读为“木了芽”的。而“滦树”则演变成了今天的“栾树”,也叫木栾树。也许正是因为花木兰曾经到过滦平的原因吧,在滦平一带,老百姓都把“栾”字发成“兰”音,亲切地把这种树称为“木兰(栾)树”。

在今天火斗山镇拉海沟小学的后山,当年古道边的小山上,还有传说中当年木兰从军时的烽火台遗址和木兰观望地形的平台。这座山上现在也还生长着许多的木栾树,每到春天,村民们还会采集木兰芽作为蔬菜,这种木兰芽,无论是凉拌还是做馅料都非常的美味。

到了秋天,木栾树上结满一串串铃铛般的小果实,微风抚来,满树的小铃铛声声作响,非常可爱,所以老百姓又称木栾树为铃铛木。拉海沟一带栾树曾经非常多,今天还有一个小村庄因这种树得名,叫做铃铛木沟。如果你能够站在这里的小山上想象出当年满山遍野的铃铛木,就一定能够想象得出木兰带着将士们采摘木兰芽的动人场景了。

如此说,古老的滦平大地,不光行走过无数的帝王将相了。那条著名的古代驿道也曾经留下过巾帼英雄花木兰的飒爽英姿。十八盘古驿道下那眼千年不竭的山泉也一定曾经洗去女将军一路的疲惫和征尘,映照过花木兰美丽而坚毅的容颜吧。

滦平不是传说中花木兰出生的地方,但确是传说中花木兰征战过往的地方,我们或许也能够借此与安徽亳州或是河南虞城结缘,共同推进木兰文化发掘和开发,让滦平也能将“花木兰”这个已经被世界熟知的文化品牌转化为推动县内文化旅游业发展和百姓致富的美丽名片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