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神州巡礼|内蒙古:生态富民闯新路向“绿”而行谱新篇
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10日电题:内蒙古:生态富民闯新路向“绿”而行谱新篇
新华社记者魏婧宇、安路蒙、王靖
北疆风景美,草原花盛开。脱贫致富之花、生态文明之花、经济转型之花……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不懈厚植生态底色,不断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闯新路、开新局,谱写出绿富同兴的发展新篇章。
挪穷窝、换穷业、断穷根
进门窗明几净、出门就业增收……在穷山沟憋屈了60多年、曾是贫困户的赵玉娥做梦也没想到,“不但住进城里的楼房,还在家门口打上称心的工”。
赵玉娥居住的福安小区紧邻乌兰察布市高铁卓资东站,有5个安置小区、50多栋易地扶贫搬迁楼,余名像赵玉娥一样的贫困人口被安置于此。年,赵玉娥一家只花了1万元,就住进45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水电暖气全有,连家具都是政府配置的。
“挪穷窝”更要“断穷根”。
5个安置小区都有扶贫车间,余名贫困人口得以在家门口就业。曾担心“进城咋生活”的赵玉娥在扶贫车间做服装缝纫工,步行几分钟就能到家,每月工资元,和过去三间破土房、十亩薄旱地的穷日子比起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年底,全区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1个国贫旗县、26个区贫旗县全部摘帽。
曾任内蒙古扶贫办主任、刚转任锡林郭勒盟委书记的么永波介绍,全区70%以上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都用在产业扶贫上,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贫困人口人均收入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
一大早,赤峰市巴林左旗隆昌镇乌兰套海村72岁的脱贫户张凤彩邀上几个姐妹,一起到村里的笤帚手编合作社工作。“我每天能捆扎十几把艺术笤帚,每把手工费是9元,一个月能轻松挣多元。”张凤彩边捆扎笤帚边高兴地说。
巴林左旗打造的笤帚制品产业,已累计培训贫困人口千余人,人均年增收1.8万元。昔日扫地扫炕的土笤帚,衍生出保健捶打棒、生肖摆件等十几类创新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地,土笤帚“扫”出新生活。
锡林郭勒盟的肉羊产业、兴安盟的刺绣产业、通辽市的肉牛产业、阿拉善盟的骆驼产业……脱贫攻坚以来,内蒙古每个盟市都结合优势壮大地方产业,扶助贫困人口产业脱贫的同时,更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黄沙沙”变“绿岭岭”“金蛋蛋”
5月的内蒙古,绿色从东向西延伸。
“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大兴安岭林区全面禁伐,‘砍树’变‘看树’,换来了生态持续恢复。”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佰山说。
在锡林郭勒盟,2.24亿亩草原正在进行“带薪休假”。每年4月上旬,锡林郭勒草原进入牧草返青期,全盟各地根据牧草返青时间进行不少于30天的休牧,并对实施休牧的牧户发放补贴。
春风吹过毛乌素沙地,百万亩柠条随风摇曳,泊江海子碧波荡漾,遗鸥、蓑羽鹤等鸟类在水中嬉戏。如今的“候鸟天堂”泊江海子曾一度干涸,当地从年开始采取多项措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使泊江海子重现生机。
“十三五”期间,内蒙古林业建设、草原建设和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
作为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着力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大兴安岭林区正在进行从“卖木头”到“卖碳汇”的转型。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碳储总量约17.2亿吨,在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便开始探索实施碳汇交易,迈出了生态效益转为经济效益的重要步伐。
家住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苏木的牧民特木热,见证了家乡草原“由绿变黄,又由黄返绿”的变化。“十多年前,家里草场比现在小很多,但羊的头数却多了不止一倍。”特木热说,“超载破坏了草原生态,也带不来好收入。”
当地政府为牧民科学核定载畜量,并推广更精细、智能的养殖方式。如今,虽然特木热家羊的数量只有以前的五分之一,但品质得到提升,收入不降反增。
生态的好转为各地群众带来五彩斑斓的生活,“黄沙沙”变“绿岭岭”“金蛋蛋”的故事,在内蒙古各地发生。
“人工挖”到“5G+”的绿色能源之变
依靠“羊煤土气”的传统资源优势,内蒙古曾连创8年经济增速全国第一的奇迹。然而近十年,内蒙古一度面临“一煤独大”、生产粗放、动力不足等发展难题。
为跳出“挖煤卖煤、挖土(稀土)卖土”的发展天花板,内蒙古加快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走出一条绿色“重生”之路。
大路,是鄂尔多斯市黄河岸边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山村,却因现代能源经济的发展而产生蝶变。大路工业园区内有80余个煤化工项目,乌黑的煤粉送入生产线,就能生产出如矿泉水般清澈的柴油,或转化为保鲜膜、塑料水杯等产品。
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甲醇……近年来,内蒙古紧跟能源技术革命趋势,加强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建成门类齐全的现代煤化工生产基地,“大老粗”的传统产业转型“精细化”。
坐在控制室内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变化,通过手机实时监测井下采煤情况,是鄂尔多斯市国源矿业龙王沟矿井“95后”矿工刘斌杰的日常工作。这座千万吨级特大型煤矿,目前已实现智能采煤、智能掘进、智能探放水。
这是内蒙古“5G+智慧矿山”建设的一个缩影,通过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数十万矿工实现从“人工挖”到“5G+”的转变。
农牧业也在转型升级,古老草原与崭新时代同步。以驼乳驼脂为原料的化妆品生产线在阿拉善盟投产;全区草原肉羊、向日葵产业跻身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天赋河套”绿色农畜产品通过电商畅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一个个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内蒙古开枝散叶。“源网荷储”示范项目落地乌兰察布、通辽“火风光储制研”一体化示范项目开工建设、内蒙古首辆氢燃料重卡在包头市下线、首批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在乌海市投入使用。
脱胎换骨,向“绿”而行。摆脱传统能源依赖的内蒙古,寻求新的经济动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