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作为游牧民族起家的契丹辽政权,有一项制度非常有趣,甚至在年的有辽一代一直保留着。那么是什么制度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呢?它就是辽代的“四时捺钵制度”。辽国皇帝通过这种制度以巡守四方,在保持契丹一族游牧传统的同时,通过狩猎活动还能保持契丹战士的战斗力;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制度发展到后期,捺钵实际上成为了辽朝的政治中枢,辽朝皇帝在此处理军国大事,接见外国使节,成为辽国当之无愧的流动朝堂(或者叫皇帝的流动办公室更合适一些)。
捺钵制度的定义
那么什么是捺钵制度呢?
《辽史·营卫志》记载: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所谓“捺钵”,是契丹语音译字,又译作纳拔、纳钵、纳宝、剌钵等,意思大致相当于汉语中表示皇帝巡幸所居之处的“行在”或“行幸顿宿之所”。在契丹辽国就是指辽帝的行营或者大帐。
“春水秋山,冬夏捺钵”
辽朝的“捺钵”虽然可以译为“行在”,但与中原王朝皇帝的“行在”或“行宫”、“行营”却有很大不同。中原王朝的皇帝平时就住在京城皇宫里,“行在”仅仅作为皇帝出行时的临时住所。而建立辽朝的契丹族乃是游牧民族,转徙随时,车马为家,因此捺钵的“行营”原意便被引申为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作为辽代颇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一项政治制度,“四时捺钵”正是指辽帝在一年之中所从事的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环境的因素导致位于长城以北草原地区的契丹族人民大多只能以游牧和渔猎为生。而辽朝统治者作为契丹人当然也不习惯像汉人皇帝那样坐在宫殿里哪儿也不去,于是就在城郭之外的多个地方设置行营,一年四季轮流迁徙,到这些地方打打猎,捕捕鱼,兼具了娱乐性和政治功能,这就是四时捺钵制度的由来。
捺钵制度产生的根源
捺钵制度的产生是有其社会和历史根源的。由上文可知,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就是契丹族“随水草就畋渔”的游牧涉猎的生活方式。而其社会政治背景则是古代中原帝王的“天子巡守四方”。捺钵制度契丹的游牧狩猎经济及游牧民族的汗庭的政治形态与中原王朝的巡守制的兼容,不但满足了王朝政治的需要,同时又保持了本民族的游牧习俗。
随水草就畋渔的契丹人
作为游牧民族的契丹人在进入中原以后,既没有放弃原有的游牧社会的组织结构,也没有像北魏一样,完全照搬中原的政治体制,而是采取二元并存的政治体制。立国两百多年的辽朝通过设立南北面官制度来分管契丹人和汉人,虽然也设有类似汉地的五京,但皇帝打猎、游乐、讲习武事的四时捺钵地才是辽朝真正的统治中枢和政治中心。
据史料记载,捺钵制度应萌芽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期的“四楼制度”。《契丹国志.太祖纪》记载:“于木叶山置楼,谓之南楼,大部落东一千里谓之东楼,大部落北三百里置楼,谓之北楼,后立唐州,今废为村。大部落之内置楼,谓之西楼,今上京是也。......四时游猎,往来四楼之间”。而《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也记载:“(阿保机)以其所居为上京,起楼其间号西楼。由于其东千里起东楼,北三百里起北楼,南木叶山起南楼,往来射猎四楼之间”。类似记载在《辽史》和《松漠纪闻》中都有出现。
辽太祖
由此可知,辽太祖初年的“四时游猎,往来四楼之间”的制度应该是辽代捺钵制度的雏形。到辽太祖仿照中原王朝建立契丹国以后,便顺理成章的把契丹族原有的游牧制度、汗庭形态与中原天子巡守四方制度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四时捺钵制度。这就是辽朝捺钵制度的起源。
捺钵的分类及其内容
捺钵制度按照春、夏、秋、冬的时序安排,将一年分为春水、秋山、纳凉、坐冬四个阶段,因此又被习惯称为春夏秋冬四捺钵。辽朝皇帝在四季都会驻扎在不同地点,进行不同的活动。在辽朝早期,四时捺钵的地点和活动并没有固定下来。到圣宗时期,四时捺钵开始有了固定的地点和制度。“每岁四时,周而复始。”
通过猎鹰来捕杀天鹅、野鸭、大雁等野禽
春捺钵的位置辽史记载是在长春州(吉林扶余塔虎城)东北35里的鸭子河泺,又名鱼儿泺,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大安月亮泡。关于鸭子河泺《辽史·营卫志》是这样描述的:“鸭子河泺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长春州东北三十五里,四面皆沙埚,多榆柳杏林。”而春捺钵主要就是凿冰钩鱼,通过猎鹰来捕杀天鹅、野鸭、大雁等野禽。因为主要是在河上进行捕猎,又是在春季,故名“春水”,意为春渔于水。
春捺钵活动期间,捺钵周围千里之内的属国、各部族首领都要到捺钵朝见辽帝。所以,春捺钵活动也包括了安抚、控制、考察各属国、属部的政治内容,这是捺钵制作为政治制度的重要功能。
《辽史·营卫志中》:夏捺钵:无常所,多在吐儿山。道宗每岁先幸黑山,拜圣宗、兴宗陵,赏金莲。乃幸子河避暑。吐儿山在黑山东北三百里,近馒头山。黑山在庆州北十三里,上有池,池中有金莲。子河在吐儿山东北三百里。怀州西山有清凉殿,亦为行幸避暑之所。四月中旬起牙帐,卜吉地为纳凉所,五月末旬、六月上旬至。居五旬。与北、南臣僚议国事,暇日游猎。七月中旬乃去。
由此可知,夏捺钵除了祭祀、消夏、游猎等功能外,更是一次大政会议,是辽朝皇帝与南、北面官所属臣僚议论国事的地方。
舐碱鹿
秋捺钵,《辽史》通称秋山,也就是指皇帝秋季去山中田猎。秋捺钵的地点通常是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纳凉处起牙帐,入山射鹿及虎。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尝有虎据林,伤害居民畜牧。景宗领数骑猎焉,虎伏草际,战栗不敢仰视,上舍之,因号伏虎林。每岁车驾至。皇族而下,分布泺水侧,伺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效鹿鸣,即集而射之。谓之‘舐碱鹿’、又名‘呼鹿’。”这同时也是辽帝大会辽国诸部的机会,在呼鹿、刺虎、搏熊等活动中就曾出现吴乞买、粘罕等少数民族勇士的矫健身影。
手拿弓箭和猎鹰的捺钵随从人员
冬捺钵大多设在较为温暖且不便涉猎的场所﹐大致在上京以南至中京周边。冬捺钵实际上是辽朝皇帝牙帐久住的地方,具体的地点是广平淀。“在永州东南三十里,本名白马淀。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余里。地甚坦夷,四望皆沙碛,木多榆柳。其地饶沙,冬月稍暖,牙帐多于此坐冬,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由此可知,冬捺钵也兼具着处理国家大事和接待外国使臣的功能。
以上就是所谓“春水秋山,冬夏捺钵”的四时捺钵制度的具体内容。
捺钵制度的作用及影响
一、辽朝统治者把捺钵制度作为一项游牧民族的传统活动继承下来,兼具娱乐性的同时,将狩猎和讲武结合起来。举行大型渔猎活动的同时也保持了契丹战士的战斗力。
《辽史·游幸表》记载:“自辽有国,建立五京,置南北院,控制诸夏,而游田之习,尚因其旧。”辽太宗自己也曾说过:“朕之畋猎,非徙从乐,所以练习武事也”。
搏虎射鹿的战士
辽帝秋山,动辄成百上千人进行围猎,这不啻于一场军事演练,秋山射猎直接锻炼了契丹人彪悍勇猛的性格和单兵作战能力。围场中搏虎射鹿的战士一旦投入战场,绝非普通军队可比。
由此可见,捺钵制度是辽朝统治者在保持游牧民族传统习俗的同时,也是习练兵事、保持军队战斗力的一种制度,是契丹民族尚武精神的一种体现。辽朝皇帝通过切身示范,提醒和教育族众不要忘记契丹人铁马骏骑的本色,保持一支能征惯战、纵横驰骋的勇悍骑兵,以震慑属国属族以及征伐四方。
二、“捺钵”成为辽帝商讨军国大事,号令天下的主要场所,是王朝的政治权力中心
辽朝虽然仿照中原王朝建立了自己的首都——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但是那仅仅是形式上的帝国中心。辽朝实际的政治中心就是捺钵。
《辽史》记载:皇帝四时巡守,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并应役次人,及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汉人枢密院、中书省唯摘宰相一员,枢密院都副承旨二员,令史十人,中书令史一人,御史台、大理寺选摘一人扈从。
场面宏大的捺钵,辽国皇帝除了渔猎还要处理政事
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辽帝的扈从人员囊括了北面官系统的所有官员及其南面官系统中重要机构的核心人员,如此就组成了以辽帝为中心、以北面官为主的精干的流动朝廷,辽廷内政外交的方针大计,都要在这里拍板决策。其中春捺钵、秋捺钵主要处理辽朝与所属其他民族的关系,而夏捺钵、冬捺钵主要召开北、南臣僚会议。因为季节和气候原因,冬捺钵是游牧民族较为清闲之时,夏捺钵则是避暑休猎期。
《辽史.营卫志》:“五月,纳凉行在所,南、北臣僚会议。十月,坐冬行在所,亦如之。”充分说明捺钵制度所具政治功能的重要性。
沈括
而除了参议军国大事,捺钵还是接待各国使节的重要场所。“与北、南大臣会议国事,时出校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如大康元年(年),代表北宋出使辽国的沈括就是到辽帝夏捺钵的所在地永安山接受礼聘的。
三、捺钵制度对于中国北方民族建立的金、元、清三代政权却产生了深远影响。
辽朝实行的捺钵制度对于后世的游牧民族政权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金朝和元朝的捺钵制度,清朝的木兰秋弥等。
清朝的木兰秋弥
金朝皇统三年(年)七月,熙宗即曾“谕尚书省,将循契丹故事,四时游猎,春水秋山,冬夏剌钵。”(《大金国志》卷一一《熙宗孝成皇帝》三)当然,在四时捺钵的内容、规模、作用和持续时间上,金朝及金朝以后的政权与辽朝相比已大不相同。
结语:综上所述,捺钵制度作为辽朝的一项治国安邦的基本制度,对于辽朝这样一个国土广阔、民族众多的政权可以说是至关重要。这从辽代中期以后辽圣宗、辽兴宗和辽道宗三个皇帝都驾崩于捺钵,就足以说明它不仅在政治生活,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辽廷如影随形、不可或缺的重要程度。而辽朝统治者利用四时捺钵制度既继承了契丹祖先的游猎生活传统,又通过渔猎等活动习练兵事,保持了契丹战士的战斗力;辽帝通过一年四季不同地点的驻守,进一步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还保证了国家正常运转和和政令畅通。因此,作为辽朝的一项创新性政治制度它是成功的,它使辽朝皇帝能够以契丹人的方式,有效管理着辽朝这个民族众多、地域广阔的庞大帝国,体现了辽朝统治者高超的智慧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辽史》
《契丹国志》
《辽史丛考·辽代四时捺钵考》
《大金国志》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柚子爱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