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疆亮丽风景线赤峰市篇装点此关

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赤峰市篇: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党的十八大以来,赤峰市致力于构建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一批批高质量、高效益的典型生态建设工程享誉全国,全市生态建设取得累累硕果。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赤峰市推进生态建设纪实

九月的赤峰,满目秋色,五彩斑斓,一幅壮美如诗的画卷勾勒出了一道北疆亮丽的风景线。这幅生态建设的壮锦,是赤峰人民40年如一日坚持奋战的成果。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勤劳的赤峰人擎起了“植树造林,建设秀美家园”的生态建设旗帜,“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向苍凉的荒山秃岭、广袤的沙化退化草原宣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赤峰市致力于构建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一批批高质量、高效益的典型生态建设工程享誉全国,全市生态建设取得累累硕果。

治理后的敖汉旗三十二连山满目苍翠。

如今,全市森林面积由建国初期的万亩增加到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2%提高到35.7%。全市沙化土地总面积累计减少万亩,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成为祖国北疆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坚守生态建设定力打造绿色秀美山川

上世纪90年代初,原国家林业部就提出“西学榆林,东学赤峰”。年,赤峰市率先确立了“生态立市”战略,组织广大群众开展治沙造林大会战,在全市建立了“统分结合,轮流治理,以工换工,大体平衡”的大会战机制,涌现出了敖汉旗黄羊洼沙化退化草牧场防护林工程、翁牛特旗响水防治荒漠化先导示范工程、松山区龙潭山区综合治理工程等一大批防治荒漠化示范样板工程。

年以来,赤峰市重点治理浑善达克、科尔沁两大沙地,建设生态防护体系,每年都以3.5万公顷以上的治理速度推进,集中建设了一批区域性防沙治沙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市政府每年投入万元财政资金,专项支持林草生态建设,各旗县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推进林草重点工程建设。几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林业投资84亿元,完成林业重点工程建设.7万亩。

深沉纯净的达里湖。

在防沙治沙过程中,赤峰市推行“谁造谁有,合造共有,允许继承和转让”的治沙造林种草政策,大力推行“五荒”拍卖、承包治理、股份合作等成功经验,积极鼓励和扶持个体户治沙造林,吸引个人、企业、团体纷纷参与到防沙治沙事业中来,全市各地先后涌现出一批个体或联户承包荒沙、治理开发沙地的典型。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承包亩以上的个体治沙造林户近户,其中治理规模在亩以上的大户达余户。

赤峰还全面推广工程招投标造林、合同制造林、先造后补造林三种建设管理模式,提高了生态建设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对于集中连片、治理规模和难度较大的项目区,政府统一组织由专业施工队集中建设;对于治理面积和难度较小的项目区,由个人独立治理;对于个人不能独立治理的,个人将宜林地流转给有治理能力的公司或个体进行治理,推行“公司(大户)+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加快了建设步伐。

松山区太平地农田防护林网护佑着农田。

如今,赤峰市已形成了政府性投资、金融性投资和社会资本投资的生态建设多元化投资格局。年以来,全市采取PPP模式实施林业生态建设项目14个,融资11.42亿元。宁城县引入国家开发银行资金万元,针对全县98个贫困村中的91个村,建设村庄经济林1.2万亩,每亩补助元;敖汉旗引进文冠庄园有限公司建设文冠果基地、引进香港伊纳维康集团建设沙棘基地,着力打造两个百亿元产业。

通过大规模防沙治沙,赤峰市林草植被盖度不断增加,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生态屏障初具规模。全市区域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从4年开始,全市实施封育禁牧政策,确保了生态的自然恢复,有效提高了林草植被盖度。目前,全市禁牧、休牧面积已达多万亩,治理区草原植被达80%以上,农田、草牧场沙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把赤峰建设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是赤峰生态建设的重要使命。近年来,赤峰市统筹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等工程项目的建设,重点建设了高效丰产经济林、樟子松防护林、文冠果元宝枫木本油料林、山杏沙棘低产低效林改造、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示范等五大基地,为赤峰市的生态文明架起了“四梁八柱”。

沙退人进,绿肥黄瘦,这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实施后取得的战果。京津风沙源项目实施以来,赤峰市农业总产值比年增加了10亿多元,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均得到提高。工程实施为贫困区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贫困区人口收入。通过实施围栏封育,大力开展造林种草,饲草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禁牧舍饲工程的实施,使全市具备了年饲养万头只牲畜的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加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人均增收达0元以上。敖汉旗四家子镇林家地村农民王鹏承包的荒山,林草面积达0多亩,他充分利用丰富的林草资源优势,建起了特色养殖场,搞起了马鹿、土鸡等养殖,年收入20多万元。

生态建设大会战加快了治沙速度。杨义摄

退耕还林,退出绿水青山的新天地。退耕还林,较好地解决了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之间的矛盾。全市万农牧民平均每人每年从退耕还林中获得收益元。随着经济林木即将进入盛果期,退耕还林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将越来越大。宁城县依托退耕还林发展林果产业,种植的枣树和苹果树目前每亩收益均在元以上,成为当地农牧民家庭的重要经济支柱。退耕还林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减轻了农民对坡耕地和沙化耕地的依赖,大大缓解了土地压力。通过退耕节余的大量劳动力,或搞科学种田,或劳务输出,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促进了全市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建有各级森林公园14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6处,总面积万亩;建设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8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总面积万亩;全市湿地面积万亩,建有巴林左旗乌力吉沐沦河国家湿地公园1处。全市有野生植物种、野生动物种、野生鸟类种。赤峰也是中国草都,全市草原面积达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万亩。阿鲁科尔沁旗在荒地上倾力打造百万亩紫花苜蓿种植基地,既绿了山川,又富了百姓。

加快生态产业发展走出绿荫下的贫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赤峰市在防沙治沙过程中,积极调整思路,在建设生态林草业的同时,更加注重民生林业的发展,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治沙造林。

从年开始,林西县对新城子镇海棠湖、老虎石沟、十二吐枕头沟、统部镇西营子、官地两棵树五个流域进行经济林建设,主要推行“大苗滴灌、集中连片、整流域推进、高标准建设、集约化经营”的建设管理模式。流域内使用赤峰当地4-5年生优质大苗栽植,采用节水滴灌方式,引进业主大户集约经营。新建果树经济林除国家、市级配套资金外,县级再配套资金每亩元以及林果产业政策基金每亩奖补元。每年县级财政配套及奖补资金达多万元。

风景如画的黄岗梁森林公园。

林西县的林果产业,是赤峰市生态建设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多年来,赤峰市坚持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品、木材加工、林下种养采集、森林沙漠生态旅游、林木种苗花卉五大主导产业。年底,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76亿元。全市发展高效节水经济林万亩,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涌现出宁城县、林西县等经济林产业大县。宁城县现有果树经济林面积达21.4万亩,年产水果13.5万吨,年创产值6.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元,有人实现稳定脱贫;林西县以“七合堂”模式为引领,发展蒙古野果经济林9万亩,年产果品14万吨,年创产值3亿元,农民人均增收元,有1.8万人实现精准脱贫。

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大幅增加,激活了以木材加工销售为主的林产业规模发展。如今,一个由余家企业组成的元宝山木材加工产业园区每年“消化吸收”赤峰市12个旗县区以及周边朝阳市、承德市等地的杨树等原木45万立方米。元宝山区木材加工业已成为这个资源转型城市的新兴富民大产业,成为该区招商引资的“金色”招牌,成为赤峰市乃至自治区展示生态建设成就的“绿色”品牌。

赤峰市注重开发森林中的绿色食品,如今已有山野菜、菌类、杏仁、沙棘果、葡萄等众多种类,全市每年平均采集加工量达到吨,带动农户6.5万户,人均年收入1万元。市里还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等大力发展森林草原沙漠生态旅游业,年接待游客万人次,间接安排就业人。在经济效益上,全市把发展生态经济与生态扶贫相结合,选聘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人,其中稳定脱贫人;选聘国家重点公益林护林员人,其中稳定脱贫户。

静静流淌的贡格尔河。

接天碧海无穷尽,一片绿洲锁黄沙。几十年来,经过赤峰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赤峰市生态建设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肯定,先后荣获了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等殊荣。连续10多年获得自治区生态建设全优奖,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地区。敖汉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佳”环境奖。年9月,赤峰市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年2月,赤峰市被授予“中国天鹅之乡”称号。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赤峰人造林种草、防沙治沙的铿锵步伐丝毫没有停歇,冲天的干劲丝毫没有减弱。到年,全市将再完成营造林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以上,村庄绿化率达30%以上;完成草原生态修复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8%以上;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万亩;全市矿山企业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赤峰市在防沙治沙过程中,积极调整思路,在建设生态林草业的同时,更加注重民生林业的发展,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治沙造林。(冯启良)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