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间传统里,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整个夏季中最重要的节日,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龙舟竞渡、吃粽子,以及悬白艾、挂菖蒲、佩香囊、戴荷包、饮抹雄黄酒,还有挂钟馗捉鬼像、采药驱狼等。而我国历朝历代画家笔下以端午节为主题的画作更成为传世精品,今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画中端午。
1、北宋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谓中国最著名的绘画作品,家喻户晓。此幅《金明池争标图》是其另一传世佳作,收藏于天津博物馆,纵28.5厘米、横28.6厘米,工笔设色绘于绢本之上。表现主题的龙舟竞标场景以一艘大型龙舟为中心,其两侧各有五艘小龙舟,每船头各立军校一名,舞旗招引,舟中桨手则奋力划棹,向前方标杆冲去。画中各龙舟左突右进的空间安排,营造出争标的激烈、刺激与紧张气氛。
2、元代吴廷晖《龙舟夺标》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渡。元代大画家吴廷晖这幅《龙舟夺标》生动地展示了在端午节这一民族传统节日中人们赛龙舟的热闹气氛,画中线条有如游丝般的细致柔和,人物精密生动,龙舟工整华丽,但较为柔细。
3、元代王振鹏《龙池竞渡图》
元代画家王振鹏有关龙舟的类似画卷共有四本,《龙舟图卷》,《龙池竞渡图卷》,《宝津竞渡图卷》,《金明池龙舟图》,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画,绘宫廷后苑金明池在重阳闹龙舟竞渡的场面。画中除龙舟外,还有匾额“宝津之阁”的楼阁,其款为:“至大庚戌,王振鹏为翰林承旨曹公作”。
4、明代陈洪绶《屈原像》
陈洪绶以屈原的《九歌》为题材的一系列木版画中,绘画了《屈原像》。与之前彬彬有礼的形象相反,屈原的造型是以他在《涉江》里的自我描写为根据:“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并且表现《渔父》中“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形象。
5、清代郎世宁《午瑞图》
郎世宁的《午瑞图》是一幅近似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蜀葵花,托盘里面盛有李子、樱桃等时令水果,几个粽子散落一旁,散发着浓浓的节日气息。就构图而言,画中物品聚散有致,三角形的布局带给画面稳定感,而色彩深浅及光影明暗地变化展示了花叶、水果和瓷瓶的立体感,尤其是瓷瓶肩部用欧洲绘画而中国画绝无的“高光”手法,能令观者清晰地体会到西方油画的技巧。此幅作品虽无落款,但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此图作于雍正十年,是郎世宁在中国的早期作品。
6、清代任伯年《端午图》
款识:“端午图。偶见冬心墨迹。山阴任颐画于海上寓斋。”任伯年的《端午图》素朴清雅,寥寥几笔,韵味十足,似乎可见作者饮黄酒小酌的悠闲场景。端午节吃黄鱼是江浙一带的风俗,任伯年小酌的时候自然忘不了这一点。
7、清代罗聘《端午图》
此画为“扬州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所画,《鬼趣图卷》是他的存世名作,画家以夸张手法描绘出一幅幅奇异怪谲的鬼怪世界,借以讽喻社会现实。而这幅端午图是在罗聘62岁时所作,画中色彩搭配协调,一个宝葫芦悬于藤上成为点睛之笔,而更为有趣的则是从葫芦上垂下一条绳子,拴着一只跃跃欲试的青蛙,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8、近代傅抱石《屈原》
傅抱石至少创作了七帧《屈原像》,尽管每件作品的风格都有所不同,但全都以屈原的《渔父》为刻划基础。傅抱石的屈原像造型基本上是反映《渔父》的五句诗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些诗句透视了屈原投江前的情绪和外貌。
9、近代张大千《端午习俗》
张大千的《端午习俗》作于年,其上款识为:“雄黄大蒜千年俗,簪艾悬蒲万户欢。祗有老夫枵腹坐,画符吓鬼近来难。古来午日俱画赤灵符,今无复见矣。六十八年午日戏作,八十一叟爰。”
10、近代齐白石《五日吉祥》
齐白石绘端午节时令画,画中可见“五日节”家家挂艾叶菖蒲以僻邪驱瘴。艾叶偏倚右侧,左侧菖蒲又称蒲剑,画中数笔,以花青写之,浓墨勾茎,不失“剑气”。简单几笔便微妙地表现出棕子的棱角转折,浓墨乾笔写出棕绳,旁搭配造型简洁的酒壶、酒杯。
11、近代唐云《端午即景》
“夏月枇杷黄似桔,年年新果第一批。”“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端午前后,正是江南名果枇杷成熟的季节,画家的笔下除了粽子,当然也少不了又好吃又好看的金枇杷。
编辑:乌伊罕、任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