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笤帚苗种植和民间加工已有近百年历史,家家户户都种植笤帚苗,享有“中国笤帚苗之乡”的美誉。巴林左旗从实际出发,以脱贫攻坚为统领,按照产业体系发展需求,从拧紧组织保障链、筑牢产品研发链、抓实品牌建设链、扩大技术培训链、强化党建融合链五个方面推进产业带贫,培育形成了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35万亩、年产原苗万斤、仓储能力万斤、生产能力万把(件)、标准化加工厂85家、全产业链实现10亿元产值的笤帚苗特色产业,带动产业链上8万多名群众受益,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从一个个小作坊到全旗首届笤帚苗文化节,一株小笤帚苗在巴林左旗做成了活跃当地经济的大产业,发挥出脱贫攻坚特色产业的强大动力。
产业扶贫
一、科学布局,拧紧组织保障链
巴林左旗以政策支持为引领,专人专班强化组织保障,组建起由旗委书记和旗长亲自挂帅任组长、相关旗直部门和苏木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发展专项推进领导小组,下设笤帚苗产业发展办公室,设立三股一室,并明确岗位职责。通过狠抓产业核心区建设,形成以十三敖包镇、哈拉哈达镇和林东镇为核心的特色笤帚苗产业带和七个深度贫困地区重点村产业集中区的“三带七区”产业格局。产业协会采取“一带五统一”的方式运营,即以契约方式带动加工户和贫困户,协会成员统一培训、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回收、统一销售。政府对从事笤帚加工的贫困户给予每把0.2元的补贴,给用工企业每家5万元扶贫贷款额度。巴林左旗精准施策科学管理,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指导、量化目标和努力方向,全面激发了笤帚苗产业链的脱贫动能。
二、科学培育,筑牢产品研发链
巴林左旗围绕“新种引育+制定标准”在品种改良上做文章。一是农业技术“育新种”,积极与国家高粱研究中心河北高粱分所、赤峰市农牧业科学院等国内大中科学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引进适合本地气候和产品加工需求的优良品种,指导当地种子公司繁育优良品种亩,通过两块笤帚苗品种试验田,筛出左帚4、龙帚2、赤笤等20多个新品种,为每年笤帚苗种植筛选适合本地气候和加工需求的优良品种打好了基础。二是自主研发“树新标”,为进一步挖掘产业发展潜能,鼓励合作企业进行家居类、旅游纪念品类产品的开发力度,聘请内蒙古大学、赤峰学院等大专院校的专业设计人员进行图样设计改进和工艺美术指导。同时,与高校达成了“中国笤帚苗之乡城乡品牌形象设计”和“笤帚苗产品研发与推广”两个项目,开发出了7大类多种款式的产品,小到10厘米、大到1米多的艺术挂件笤帚,品类齐全花样繁多。“转型升级”后的产品,从提高产品附加值上增强了带贫成效,让笤帚制品逐渐卖出了好价钱。
三、擦亮名片,抓实品牌建设链
为进一步让笤帚苗产业“走出去+请进来”,巴林左旗在品牌推介上亮好名片。巴林左旗组织旗内多家企业参加第4届北京国际新型城镇化产业博览会,通过与国内外客商进行洽谈对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邀请专业团队对巴林左旗笤帚苗产品礼品品牌进行全新设计,注册的“敖包”“契丹情缘”“东傲”等品牌的笤帚制品,销往北京、上海、广西等19个省份,精品笤帚还远销日本、韩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随着“小笤帚”产业不断发展,巴林左旗吸引了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栏目走进巴林左旗,以笤帚苗产业为主体内容进行节目录制,举办了首届笤帚苗文化节,并成功组织了全旗农牧民笤帚苗绑扎技术千人大赛。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创造了“四个之最”:全国最知名的笤帚苗生产基地、东北最大的笤帚苗集散地、种类最齐全的笤帚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笤帚交易市场。
四、授渔立本,扩大技术培训链
巴林左旗坚持实用原则,每年根据笤帚苗产业发展需求和从事笤帚苗产业人员提出的培训要求,确定培训内容,采取理论授课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整合农牧业、科技、工会、妇联、就业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组织发动全旗贫困农牧民、下岗职工、农村留守妇女、青年、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积极参与笤帚苗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培训,以多种培训方式将群众绑在技术链上,全面提高农户技术水平,每年累计培训余人次。同时,为推动各苏木乡镇把笤帚苗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予以落实,将产业扶贫砍块资金和京蒙帮扶资金优先安排到笤帚苗产业发展中,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参与全产业链的培训、种植和产品加工,通过培训就业推动产业发展和带贫能力。
五、抱团发展,强化党建融合链
为适应笤帚苗产业统一管理与运营,巴林左旗创新思路,将笤帚苗产业链与党建工作相融合,破解笤帚产业链条短、就地转化率低、资金短缺、市场竞争力差、经营模式单一、企业和经营大户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等现实问题,通过党建融合全面优化笤帚产业链各个环节,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全力实现“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产业党总支制定“”服务机制,“4”即“四亮”:总支亮思路、党员亮身份、企业亮承诺、农户亮干劲;“3”即“三带”:协会带龙头、龙头带大户、大户带散户,户户搞加工;“2”即“两免”:党总支免费为村民和贫困户提供笤帚苗加工技术培训,免费提供加工机械设备;第一个“1”即村民或贫困户可以自由选择在加工企业就业或在家自主就业;第二个“1”即加工企业以订单式回收成品。各级党总支坚持从笤帚苗种植品种、制作工艺到产品的全程优化管理,在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党总支积极用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推动笤帚苗产业发展,累计培训电商人才人,开通淘宝店铺个。同时,与北京市顺义区进行对接,从融合党建入手,与工美集团、北京市工艺美术学院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在南锣鼓巷建立针对外国游客的笤帚礼品销售点,旅游委和燕京啤酒集团承诺帮助销售笤帚苗工艺礼品,巴林左旗市政部门通过城管和物业,助力销售笤帚苗产品。
产业扶贫
案例一
在巴林左旗胜隆笤帚工艺坊的车间里,伴随着“噼、噼……”的响声,一眼望到堆放着很多笤帚苗的厂棚内,三五个人捆绑着笤帚手工艺品,呈现出一片忙碌有序的景象,贫困户刘武正是其中的一员。刘武以前收入来源主要靠14亩农田,还需供孩子上大学,年村里将其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给他家提供助学政策的基础上,为解决收入单一的问题,年村里将他一家吸纳到村里的这家扶贫车间来。
刘武算了一笔账:他一天能绑11把工艺笤帚,每把能挣8元,一天就有88元的收入,一年在车间干上8个月,仅绑笤帚就能收入2万多元,守着家还不耽误地里的农活。除了绑笤帚,种植笤帚苗也给他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刘武家种的笤帚苗,每亩地能产斤苗、斤籽,苗和籽的毛收入能达到1元,一把小笤帚“扫”出了刘武的脱贫路。
案例二
家住哈拉哈达镇下山湾村的陆春超,年因缺资金和技术,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别看他是个大男人,但在镇里举办的3期笤帚绑扎培训班上,他可是期期不落,全部准时参加,在课上他也是最积极的“学生”。
陆春超说,因为参加笤帚绑扎培训班的全是妇女,起初还不好意思,但是一想到能学到技术,凭借手艺能致富,他慢慢地转变了思想。通过参加这3期的培训班,在老师的指导下,陆春超凭着一股韧劲和好学的精神,他终于学成了绑扎笤帚的技术,成为培训班最优秀的学员。现在,他已经充分掌握了手编葫芦、按摩锤、五指山、直把子、弯把子、花六子等样式的绑扎技术。
从原来的贫困户,到现在已经脱贫,从原来只靠种18亩地年人均收入不足元,到如今年收入4万元,他一家老小的生活,从此就因为这一把把小小的笤帚苗发生了彻底改变。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