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年第1期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遗迹
的考古新发觉
华夏社会科学院考古协商所内蒙古第二办事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协商所
图01/辽上京遗迹地位图
辽上京遗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图01)。城址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两部份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皇城城墙保管较好,平面呈不规矩方形,宫城位于皇城的中部偏东。为了进一步明白辽上京遗迹的布局和沿革,增进对辽上京遗迹的有用守护,华夏社会科学院考古协商所内蒙古第二办事队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协商所团布局成辽上京考古队,于年6月~10月,对辽上京宫城南门遗迹、二号院南廊庑遗迹、皇城东门内大巷遗迹等举行了考古开掘或试掘,取患有重要劳绩(图02)。
图02/辽上京皇城东向轴线和年开掘地位(下为东)
1.宫城南门遗迹
图03/辽上京宫城南门俯看图(下为北)
图04/辽上京宫城南门遗迹(下为南)
图05/辽上京宫城南门西墩台(上为北)
辽上京宫城南门位于宫城南墙中部略偏西,年开掘的宫城南门大巷(一号街道)贯通此中。宫城南门遗迹由东、西双侧的墩台、宗旨的单门道和登临墩台的内侧(北侧)马道三部份构成(图03)。夯土墩台保管较好。此中已揭发的西墩台南北长11.8米,东西宽6.7米,残高2.1~3.3米。墩台各面边壁包砖,现仅存底部几层;包砖底部包边条石基本保管较好(图04)。东、西夯土墩台宗旨设单门道,门道宽约7.8米。原位保管有将领石、石门限和门砧石等设备(图05)。石门限被居中的将领石分开为东、西两段,此中东段石门限上存有两道较深的沟槽,与门道内路土上的车辙踪迹邻接(图06)。门道双侧的城门基本做法为,石柱础上铺木地栿、上立排叉柱。石柱础每侧6个,即城门门道进深5间。门道内发觉多层路面的应用踪迹。值得注重的是,在门道宗旨将领石南侧,发觉一攻破始建路面的隐藏坑。坑内发觉两副根基完全的狗骨架和两件羊头骨。二犬侧卧,头部做交首状,肉体沿坑边呈半蜷缩状,将两个羊头围合在宗旨。这应与城门兴修时的典礼运动关系(图07)。马道紧贴城墙北侧而建,东西长约10、南北宽约1.2~1.5、残高1.2米。马道外侧边壁包砖,现存底部包石和包砖,和墩台边壁做法雷同。按照夯土古迹和门道表里坍毁的砖瓦堆集,可知城门之上建有木构门楼开发。经过留意整理和分辩,咱们在西墩台残余的夯土台面上发觉一列进深方位的柱洞,现并存3个。此中,南、北双侧的柱洞底部都有柱础石,柱础石底面约与墩台夯土大地相平。此二柱础之间还尚存一个较浅的柱洞,无柱础石。按照柱洞间距和墩台夯土的摧残水平决断,原应共管4个柱洞,即墩台上的木构门楼开发或其平坐采纳永定柱做法,或者为进深三开间的柱网布局。
图06/辽上京宫城南门东段石限门(北-南)
图07/辽上京宫城南门将领石南侧祭奠坑古迹
图08/辽上京宫城南门西墩台西北角个别(西向东)
按照层位关联和古迹剖解情况可知,宫城南门在辽代可大致分为四次兴修。始建时未见超过于城墙的墩台,仅在宫城南墙上设一豁口,门道双侧接近城墙壁面处各发觉一攻破始建路面的柱洞。第二次兴修着手在门道双侧的城墙表里扩建夯土墩台,墩台四壁外抹黄泥。紧贴城墙内侧设有马道登临墩台。门道内着手应用石柱础、木地栿和排叉柱的基本做法。第三、四次兴修是不同时间的兴修,做法均是对旧有的夯土墩台举行缩减休整,差别是第三次兴修墩台各面边壁涂抹白灰皮,而第四次兴修墩台各面边壁以条石为基本包砖,同时马道边壁亦做包砖(图08)。按照层位关联和出土遗物,宫城南家世一次兴修的时间应在辽代初期;第二次增设墩台和木构门楼,与《辽史》所载城门“有楼橹”符合,或者与《辽史·地舆志》所载辽太宗“辟承天门”关系。辽上京的宫城南门及宫城墙在金代完全被小房址所叠压,宫城格局已完全废除,仅南门大巷(一号街道)继承采用(图09)。
图09/辽上京宫城南门址南侧金代房址个别(下为南)
2.宫城二号院南廊庑遗迹
辽上京宫城二号院遗迹居于皇城东门、宫城东门、宫城一号院的中轴线上,位于宫城一号院遗迹西侧(后侧)。按照考古钻研,二号院遗迹沿中轴线对称散布,天井东部格局清楚,而天井西部保管较差、形制不明。是以咱们对二号院南廊庑遗迹的西段举行个别试掘,着手断定天井南廊庑西端的保管情况。南廊庑遗迹为夯土开发,夯土台基东西进深约12.2米。进深方位发觉一排4个磉墩,即进深为三开间。小心间宽约4.8米,两次间宽约2.4米。与一号院四处廊庑的开发形制一致。二号院的形制范围再有待进一步考古办事确实认。其余,在该处还发觉金代陶窑址(图10)、金代房址等晚期古迹,遍及摧残了辽代宫殿开发遗迹。
图10/辽上京宫城二号殿天井遗迹南侧发觉金代窑址(下为东)
3.皇城东门内大巷遗迹
图11/辽上京皇城和宫城东门之间的2号街道三层路面情况(南-北)
皇城东门内大巷遗迹位于辽上京皇城东门和宫城东门之间(图02)。按照考古试掘情况可知,该街道遗迹现存三次重要兴修(图11)。最先的路面兴修(编号L3)是在生土之上,个别用灰褐色碎砂石土做垫土,路面残宽43.5米,厚约0.05米。南部有一条浅路沟。第二次兴修(编号L2)路面大部份采用L3的路面,个别垫土,构成新路面,含较多石子等。路面发觉9条车辙。路面残宽约40米。第三次兴修(编号L1)路面采用L2或L3的路面,个别休整构成灰褐色砂石路面。含较多石子、较少的兽骨等。按照层位关联和出土遗物等推定,L3应与宫城东门大致同时始建,为辽代初期着手应用;L2和L1采用并补缀。L1的下限最少可到金代晚期。
图12-1/辽上京宫城南门出土瓦当(MZJMZ1②:2)
图12-2/辽上京宫城南门出土瓦当(MZJMZ1②:11)
今年度开掘出土的辽代遗物以瓦当(图12)、筒瓦、板瓦、沟纹砖等开发构件为主;金代遗物有布鞋(图13)、陶器(图14)、磁器(图15)、铜铁器、铜钱和砖瓦开发构件等。
图13/辽上京宫城南门金代道路路面出土布“鞋”
图14/辽上京宫城南门邻近出土金代陶器(MZJF15①:6)
图15/辽上京宫城南门邻近出土金代磁器(MZJF12Z1:1)
今年度对辽上京宫城南门等遗迹的考古开掘,重要劳绩有下列几点。
一、宫城南门遗迹是辽上京已开掘门址中保管最佳的门址,是辽代考古的重要发觉。经过考古开掘,咱们初度明白到辽上京宫城南门的开发范围和形制布局。经过目表明晰的关键部位剖解,咱们确认了宫城南门的营建依次、做法和时间,把握了南门墩台和楼橹从无到有,墩台边壁做法从抹黄泥、到抹白灰皮再到包砌砖石的采用与改建情况,明白了门楼永定柱的基本做法。这为协商辽上都门址的形制布局和年月沿革,协商辽代城门开发技能和轨制供应了重要的基本质料。
二、值得注重的是,在宫城南门门道将领石外的始建路面下发觉动物隐藏坑,其内安顿二犬二羊头,应与城门始建时的典礼运动关系。这是初度在辽代城门遗迹发觉云云的古迹景象,在其余朝代城门开掘资估中也鲜见报导,是重要考古发觉。
三、经过考古钻研和试掘,确认辽上京宫城内第二进东向天井遗迹的存在及其地位。暂时,辽上京皇城内依东向轴线对称散布的重要开发包罗:皇城东门、宫城东门、一号院廊庑及其大殿和二号院廊庑。这组重要的东向开发为协商辽上京国都布局供应新的什物材料。
四、从重要街道的宽度来看,本次开掘确认了辽上京皇城东门至宫城东门之间的道路在辽代时的宽度不窄于40米。贯串往常的考古勘察和开掘成效,贯通宫城南门的南北向街道在辽代宽度约为20米,且南向轴线上尚未发觉对称散布的大型开发遗迹。从城门范围上来看,皇城东门为三门道格局,而皇城西门、北门均为单门道格局;宫城东门为面阔五间的殿堂式门址,宫城南门、西门均为单门道过洞式门址。尽管宫城南门、西门在辽代曾增设墩台门楼,城门开发的形制布局有所变动,然则单门道的格局在辽代长期没有变换。这些发觉再次证实了辽上京皇城在辽代的朝向为东向。
本次开掘是辽上京考古的重要成效,促成了对辽上都门址布局和沿革的协商,具备相当重要的学术价格。
援笔:汪盈、董新林、陈永志、曹建恩、左利军、肖淮雁
图片均由做家供应,关系讯息请阅读“阅读原文”
美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