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君主生平
一、大祚荣
大祚荣
(一)大祚荣(?―年)本名祚荣但无姓,后因其尊称而取姓为大氏,是中国古代民族粟末靺鞨族人。他的父亲乞乞仲象是粟末靺鞨中的一个部落首领,曾依附于高句丽政权。年唐灭高句丽之后为防止高句丽政权复辟,并有效控制高句丽遗民与临近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将大批高句丽遗民和一部分靺鞨人强行迁往内地。其中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率其部众迁居到当时唐朝卢龙节度使治下的营州(治柳城,今辽宁朝阳),并依附于唐朝从此在营州开始长达30年的生活,大祚荣便在这一时期出生并长大成人。这期间他们同唐人接触,深受唐朝政治氛围的影响。年5月营州境内的契丹人动乱,于是熟悉唐朝内情的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等举兵反唐,此后唐朝东北边境发生一连串战事,史称“营州之乱”。大祚荣父子与另一靺鞨酋长乞四比羽在这次兵乱中慑于叛军威胁而表示臣服李尽忠,因此在叛乱平息后牵怒于唐朝,遭到反攻清算。被逼无奈的大祚荣父子率部及部分高句丽人取道天门岭(今辽宁北镇境内,一说在今辽宁清源境内)东渡辽水(今辽河),踏上逃还故乡的道路。
(二)年6月唐军击败契丹叛军后武则天假意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谎称赦免其罪。但不久武则天就反目食言,令骁勇善战的李楷固(原契丹大将)、中郎将索仇率军进击乞四比羽,索仇将其杀死,所属部民尽遭屠害。这时乞乞仲象恰好去世,大祚荣继任为部落领袖,于是率余众逃走。但李楷固却率军穷追不舍,后来骄横的李楷固率孤军深入辽东进攻大祚荣,当时的大祚荣经过多年的锤炼已经成为一个“骁勇善用兵”的军事统帅,面对李楷固咄咄逼人的进攻时大祚荣决定在其必经之路天门岭设伏。李楷固果然如期而至,当唐军渡过天门岭时大祚荣利用有利地形组织所率高句丽、靺鞨兵据险抗拒,最后全歼唐军,主将李楷固仅以身免。此后由于契丹归附于后突厥阻断唐军东进道路,唐廷不能再行进讨,大祚荣乘机兼并乞四比羽余众,收容高句丽遗民,东渡辽河返回靺鞨故地。大祚荣向东占有太白山(今长白山),又与周边靺鞨各部联盟将势力扩展到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一带。
(三)年大祚荣于东牟山(今吉林敦化敖东)筑城定都,这就是粟末靺鞨的最初都城,后来被称为“旧国”。年祚荣自立为靺鞨国王,并以尊称“da(古通古斯语,即酋长)”自创其姓大氏,因其父曾封震国公又对外称“大震国”(一说大振国),从此开创渤海国的前身。大祚荣为了巩固震国政权不但遣使与突厥结盟,而且又通好新罗,巧妙地在强权林立的四邻之间斡旋,故在数年之间势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疆域南接新罗,北邻黑水靺鞨,西连契丹、突厥,所属人民囊括靺鞨、高句丽、契丹、奚、室韦等诸多民族。有户10余万,胜兵数万,地方(一说)里,成为当时东北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年唐中宗李显复位后,为了全力对付突厥派侍御史张行岌出使震国进行招抚,大祚荣当即表示愿意归附,并派遣自己的儿子大门艺随张行岌入唐为质宿卫京师。据《旧唐书·渤海靺鞨传》记载:“唐中宗即位,遣侍御史张行岌往招慰之,祚荣遣子入侍。”但不久因契丹、突厥连年寇边道路被阻,使命不达导致册封未果。
渤海国
(四)年刚刚即位的唐玄宗又派郎将摄鸿胪卿、敕持节宣慰未羯(靺鞨)使崔忻前往震国,正式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地置忽汗州(治今吉林敦化),并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从此震国始去靺鞨国之号,改国号“渤海”,渤海国正式成为唐朝势力范围内的一个卫星政权,名义上作为唐王朝设在东北地区的一个最高军政机构。渤海国每年遣使以朝贡的方式与唐朝展开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开辟两族友好往来的先河。渤海国在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仿照唐朝,在兵制方面也仿照唐朝的府兵十六卫建制,虽略有变革但大致相似。设左右猛贲卫、左右熊卫、左右罴卫、南左右卫、北左右卫等十卫,后期还有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等编制,兵力多达数十万。每卫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一人。全国各地设折冲府,隶属十卫之下。每个折冲府设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别将、兵曹、参军各一人,校尉五人。年3月大祚荣去世,同年八月唐玄宗遣使册封其嫡子大武艺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承袭父位,国人为大祚荣进谥号“大圣明武高大王”后世史称“渤海高王”。大祚荣在位22年,初步创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多民族政权,为中国古代各民族友好往来文化互补创造极其有利的条件,渤海社会的快速进步发展从此开端。渤海国建立后陆续派遣大批留学生与学问僧来到唐朝交流学习,他们把盛唐文化源源不断的带回渤海,同时也把东北地区的本土文化带到中原,有力地促进中华文化的丰富开发。
二、大武艺
大武艺
(一)大武艺(?―年)姓大氏、名武艺,靺鞨族粟末部人,渤海高王大祚荣之子。年3月大祚荣去世,同年3月27日唐玄宗李隆基敕命大武艺继任渤海国君主之位。年春天唐玄宗遣使吊祭,册立大武艺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年黑水靺鞨派遣使节到长安觐见唐玄宗,唐玄宗在黑水靺鞨设立黑水州,并为其设置长史以镇守该地区。大武艺认为:“由黑水靺鞨前往唐朝要路经我的辖境,过去他们向突厥请求派吐屯时都事先告诉我并且和我一起行动,如今他们不告诉我就请求唐朝派官员,这必定是与唐朝一起谋划,想从腹背两面来夹攻我。”于是大武艺派他的兄弟大门艺和舅父任雅率军进攻黑水靺鞨。大门艺曾经在唐朝当过质子,他规劝大武艺说:“黑水靺鞨向唐朝请求派官员,而我们因为这个原因而进攻它,这分明是反叛唐朝。唐朝是个强大的国家,过去高句丽在全盛时期有三十万精兵,不遵从唐朝的命令,最后落得个亡国的下场。何况我们的军队还不到高句丽的十分之一二,一旦与唐朝结下怨仇的话那面临的就是亡国的结局。”
(二)大武艺没有听从他的话,强行派大门艺去进攻黑水靺鞨。大门艺到边境时再次送书信竭力劝谏大武艺,大武艺大怒,派他的堂兄大壹夏代替大门艺率领军队,并召大门艺回去想杀死他。大门艺抛下军队,走偏僻小路投奔唐朝,唐玄宗下令任命他为左骁卫将军。大武艺派使节上表列数大门艺的罪状,请唐玄宗杀死大门艺。唐玄宗秘密地派大门艺到安西去,同时设法留住大武艺的使节,另外派人对大武艺说已将大门艺流放到岭南。大武艺知道实情后上表声称:“大国理当向人显示信用,怎么能做这种欺诈骗人的事?”坚持请求唐玄宗杀掉大门艺。唐玄宗认为鸿胪少卿李道邃和源复没能监督好下属官员,导致将有关大门艺的情况泄漏出去,于是把他们都降职,并派大门艺暂时到岭南去以便于答复大武艺。年9月大武艺派遣其大将张文休率领海贼进犯唐朝的登州,张文休杀死登州刺史韦俊,唐玄宗命令右领军将军葛福顺带领军队前去讨伐。年正月唐玄宗派大门艺前往幽州调集军队以讨伐大武艺,正月21日唐玄宗命令太仆员外卿金思兰出使新罗,请新罗派兵进攻渤海国的南部边境。恰逢天下大雪,大雪有一丈多深使得山路阻塞,半数以上的士兵冻死,故此行无功而返。大武艺十分怨恨大门艺,秘密派刺客在洛阳天津桥南暗杀大门艺,但大门艺没有死。唐玄宗命令河南府搜捕大武艺派来的刺客,把他们全部杀死。
(三)大武艺在位时期放弃尊奉唐朝正朔的政策建元仁安,但在与唐朝交往时仍然用唐朝的开元年号,他在位期间渤海国的疆域扩张东至绥芬河、及今俄罗斯沿海州、南至朝鲜半岛大同江、西至松花江流域。大武艺在位期间北讨黑水,南敌新罗,西结契丹,东聘日本,抗礼唐朝。大武艺与大门艺内讧后大门艺逃亡唐朝寻求避难,大武艺多次与唐交涉欲杀大门艺未果,渤海与唐矛盾升级。年为了改善被唐朝、黑水靺鞨、新罗等国包围的不利局面,大武艺一方面派以高仁义为首的使团前往日本与日本结盟,另一方面与契丹加强联系。年大武艺东联日本、西结契丹之后便水陆两路出其不意地发动对唐朝的战争,水路由大将张文休带领,出鸭绿江口渡海,袭击唐在山东半岛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登州。陆路由大武艺亲自率领,进至河北东部马都山一带屠城陷邑。尽管唐联合新罗合击渤海,但未能驱走和消灭渤海军队,也没有收复被占领的领土,登州成为日后渤海海路对外交往的重要港口。此次事件后为了避免事态扩大,大武艺主动撤军并以兄弟内讧为借口缓和与唐关系,派人到唐朝送去“请罪表”。唐玄宗也从大局出发予以谅解,渤海与唐朝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年8月15日大武艺去世,谥号武王,其子大钦茂继位。
三、大钦茂
大钦茂
(一)大钦茂(?—年)是渤海武王大武艺之子,年大武艺去世,由于世子大都利行早逝渤海政务由大钦茂主持。年唐遣内侍段守简出使渤海册封大钦茂为渤海郡王、左骁卫大将军(一作左金吾大将军)、忽汗州都督,正式确认大钦茂“代承绪业”并诏示“永为藩屏,长保忠信,效节本朝”。大钦茂即位时渤海经两代开拓已经是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族类复杂的地区,当时人心思定、倾慕华风、向往内地,大钦茂顺应时势一改武力征伐为“文治”并实行大赦。在大钦茂的培养和影响下渤海涌现出一批受中原文化熏陶的诗人、画家、文学家、雕塑家和音乐家,如归德将军杨泰师为当时著名诗,他出使日本所赋咏雪诗、意境高雅、构思精当,堪为上乘之作。诗云:“昨夜龙云上,今朝鹤雪新。祇看花发树,不听鸟惊春。回影疑神女,高歌似郢人。幽兰难可继,更欲效而颦。”又如吉林省出土的贞惠公主(大钦茂次女)墓和贞孝公主(大钦茂四女)墓的碑文、石狮、壁画等遗物都是文学价值、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这些文物证明大钦茂时渤海已使用汉字,中原习俗已深深浸濡到渤海社会许多方面。引入汉籍的同时大钦茂还建立“三省、六部、一台、七寺、一院、一监、一局”的政治机构,以上京龙泉府为中心设立五京(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西京鸭渌府、南京南海府),建立府、州、县建制。
(二)大钦茂重视经济发展,在政权机构中设置信部,相当于唐朝的工部,司掌山泽田林,百工营造诸事;设置大农寺,相当于唐朝的司农寺,主管谷物仓储积聚;设置司藏寺,相当于唐朝的太府寺,分管财货保管交易等。渤海普遍使用铁器,提高社会生产力,生产的发展促进商业的繁荣。当时渤海同中原、日本,积极开展经济贸易,山东半岛曾一度成为中原与渤海市易的繁华之地。年访日使杨承庆一次从日本带回绵1万屯,同时也推动造船业的发展。大钦茂在治理渤海时期对于王都的选择、营建一直居重要地位,年由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县西古城遗址)迁都上京龙泉府(今宁安渤海镇城址),年又迁都东京龙泉府(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遗址),两次迁都多与发展经济有关。中京、上京、东京,皆位于盆地或平原,其四周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灌溉便利而适宜农耕,稻、豆、麻等是重要的农产品。
(三)大钦茂加强同日本的友好往来,年派遣若忽州都督、忠武将军胥要德和云麾将军已珍蒙率队往聘日本,胥要德等40人溺海遇难,已珍蒙等脱险抵日。此后接连十次遣使访问日本,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年遣青绶大夫壹万福等人访日,年派高泮弼率国人及铁利人人出访日本。渤海乐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宫廷乐目之一,日本舞也进入渤海和中原内地。大钦茂事唐恭谨、恪守臣礼、政局稳定、政绩斐然,因而受到唐朝的赞赏,年唐朝加授大钦茂特进太子詹事、太子宾客。年唐朝下诏以渤海为国,进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加检校太尉。年又拜大钦茂为司空兼太尉,位列三公。年大钦茂因病谢世,在位57年,其间先后以大兴、宝历为年号,谥文王。大钦茂在渤海国的15代国王中可谓政绩突出者。大钦茂时期渤海国大大加速封建化进程,使渤海国封建经济、政治、文化迅速发展,成为东方封建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大钦茂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是于年将渤海国都城由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市之西古城)迁到上京龙泉府,将渤海国统治中心北移。年唐廷诏以渤海为国,晋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加授检校太尉。大钦茂在位的五十七年是渤海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四、大元义
(一)大元义(?—年)是大钦茂的族弟,大钦茂世子大宏临早亡,大钦茂死后大元义即位。大元义残暴好杀,年大钦茂的孙子大华玙与国人杀害大元义。
五、大华玙
大华玙
(一)大华玙(?—年)是大钦茂的嫡孙,是大宏临之子。年大华玙与国人杀害残暴的大元义后即位,在位期间他迁都上京龙泉府。可惜在迁都期间于同年病死,在位不足半年,谥成王。
六、大嵩璘
大嵩璘
(一)大嵩璘(?—年)是大钦茂的幼子,大钦茂虽是英明之君,但对继承人的安排并不稳妥。年钦茂病故后渤海政局出现动荡,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一场尖锐的争权斗争,大钦茂族弟大元义趁大钦茂世子大宏临早卒夺取王权,大元义执掌王权遭到大钦茂子孙的反对,同时大元义对人“猜虐”又引起不少人的不满,数月后因积怨日多而被“国人杀之”。大元义时期曾遣王子大清元等30余人朝唐,大元义死后渤海统治集团拥立大宏临子、大钦茂孙大华玙为王,渤海王权复归大钦茂嫡系子孙。大华玙改元中兴,并迁都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不及一年逝世,大华玙去世后由其叔父大嵩璘以“权知国务”暂掌王权。
(二)年大嵩璘改元为正历,次年唐遣内侍殷志瞻出使渤海册封大嵩璘为渤海郡王,兼左骁卫大将军、忽汗州都督。唐朝对大嵩璘的册封,并未象文王大钦茂那样“诏以渤海为国”,进封为“国王”。当时争权激烈。政局动荡,唐廷授以大嵩璘官爵以示支持,大嵩璘不失时机,加强对王室、贵族、地方势力的控制,使渤海政局稳定下来。大嵩璘在控制渤海稳定局势方面取得初步成功后,欲获得与文王大钦茂一样的地位和荣誉,乃于年遣使赴长安向唐廷呈述理由,请求唐朝依文王大钦茂之例封他为国王,唐德宗考虑到大嵩璘对朝廷的忠诚和良好政绩允其所请,册封为渤海国王,授以银青少禄大夫、检校司空。由于大嵩璘稳定渤海,治理边疆有功,年唐廷加册封大嵩璘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次年又加册封检校太尉。
(三)大嵩璘继承祖业、不失臣礼,进一步增进同唐朝的关系。在位十多年中有记载的遣使朝唐9次,同时与日本交往方面成效显著。文王大钦茂时日本对渤海聘使的态度已发生变化,企图以“属国”对待渤海,故曾有因渤海“国书”不合藩礼而拒绝渤海使入京的事件发生。大嵩璘掌权后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谨慎行事、灵活处置,给日本当局以较多照顾,从而改善关系,使双方的交往得以正常进行。年大嵩璘遣工部郎中吕定琳访日,第二年日本派御长广岳等送吕定琳返归并回访渤海。年日本遣贺万麻吕聘访渤海,日本聘使归国时大嵩璘派左熊卫都将大昌泰相送并回访日本,这些访问和答聘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促进友好关系的发展。年大嵩璘病故,谥为康王。
七、大元瑜
大元瑜
(一)大元瑜(?—年)是大嵩璘之子,年大嵩璘去世,大元瑜受唐册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大元瑜继位后改元为永德,在位期间多次遣使朝唐,年大元瑜去世,谥号定王。
八、大言义
(一)大言义(?—年)是大嵩璘之子,大元瑜的弟弟。年大元瑜去世,唐朝遣使李重旻册封大言义为渤海国王,大言义继位后改元为朱雀。大言义在位期间进一步加强与唐朝的关系,年大言义去世,谥号僖王。
九、大明忠
大明忠
(一)大明忠(?—年)是大嵩璘之子,大言义的弟弟。年大言义去世后大明忠继位,改元为太始。年大明忠去世,谥号简王。大祚荣王统从此断绝,大祚荣之弟大野勃4世孙大仁秀继位。
十、大仁秀
大仁秀
(一)大仁秀(?—年)是大祚荣之弟大野勃的曾孙,大明忠的从父。年渤海国康王大嵩璘病逝,其子大元瑜受唐册封嗣袭王位,改元永德。大元瑜在位3年逝世,谥定王。其长弟大言义以“权知国务”主持政事,次年受唐册封正式即位,改元朱雀。大言义在位6年,年亡故,谥曰僖王。大言义死后其弟大明忠嗣位,改元太始,仅一年大明忠去世,谥简王。大明忠死后由大仁秀以“权知国务”执掌王权,遣使李继常等26人朝唐告哀,同年唐遣使赴渤海王都上京龙泉府册封大仁秀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大仁秀才智出众,熟悉汉籍,了解中原情况。为了消除吏制方面的弊端大仁秀重用贤能,大力选拔人才,这不仅为渤海的统治机构注入活力,而且使大仁秀得到一批中、下层人士的支持。年大仁秀利用新罗内部“州郡大饥,盗贼蜂起”之机挥师南下,沉重打击长期以来对渤海国怀有敌对情绪的新罗,使新罗退到大同江一线筑起长城三百里。南定新罗之后大仁秀又讨伐海北诸部,“海”即指今兴凯湖,海北诸部指南黑水,即《新唐书·北狄传》所提到的佛涅、虞娄、越喜、铁利诸部。这些部落虽曾不同程度被大武艺和大钦茂所征服,但在相当长时间里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经大仁秀征讨后这些部落彻底成为渤海国的役属,其所分布的地域成为渤海国的“境宇”,渤海国逐渐形成“地方五千里”的疆域规模,渤海国疆域的基本格局至此形成。
(二)大仁秀根据律令制大胆革新,对全渤海的行政区划,按京、府、州、县进行整顿或者重新划定,从而统一确定渤海的政区和地方机构。大仁秀时期渤海辖有5京、15府、62州,其辖区北到黑水靺鞨,南抵新罗,西接契丹,东迄日本海。大仁秀南征北战开拓大片土地,奠定渤海疆域。大仁秀一直同唐廷保持亲密关系,一直称臣纳贡、恭谨事唐、不缺藩礼,在其执掌权柄的13年里有记录可查的遣使朝唐就有14次。其使节在唐朝受到重视和欢迎,依据唐制进行革新。为了培养熟悉汉籍、通晓古今制度、有很高汉文化水平的统治人才特派遣学生赴长安深造,这些学生多以品学兼优受到崇敬,如“才绮文新”的李居正在仕途中任“公卿”。由于大仁秀继高王大祚荣、武王大武艺、文王大钦茂、康王大嵩璘之后大力吸收中原文化,加速中原汉籍、制度、技术、习俗在渤海的传播,大仁秀时代渤海统治集团、地方官吏、贵族地主和京、府、州、县等主要地区某些居民均日趋汉化。在大仁秀的治理下渤海得以“中兴”,渤海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继文王大钦茂后再次出现盛况,渤海国更加巩固和强大,成为中外闻名的“海东盛国”。年冬大仁秀谢世,谥宣王。
十一、大彝震
大彝震
(一)大彝震(?——年)是大仁秀的孙子,年大仁秀去世,由于大彝震的父亲世子大新德早亡,王位为大仁秀嫡孙大彝震继承。大彝震继位后改年咸和,不久唐朝册封大彝震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大彝震即位后不断加强同唐朝的关系,这位国王仰慕华风,在其统治时期遣使朝唐十多次,先后派遣到长安朝贡和入侍的王子就有大明俊、大光晟、大昌辉、大延广、大元萼等。入唐王子数在渤海诸国王中最多,同时派出更多的留唐学生,此外还与唐朝的一些地方政府保持着聘访关系。这些朝唐使、聘访使、入侍王子、入唐学生回渤海后带回中原的技术和文化,从而促进渤海的发展。许多渤海人用汉文作诗赋、写文章辞藻华丽、风韵同唐、运用典故、娴悉不俗,颇似内地大家之作。著名唐朝诗人温庭筠在《送渤海王子归国》一诗中写道:“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定界分秋涨,开帆到曙霞。九门风月好,回首即天涯。”据考“渤海王子”即大彝震之子,他的诗作被温庭筠称为“佳句”。
(二)大彝震时期的渤海疆域辽阔,为了有效地控制这一地区增设“左右神策军,左右三军,一百二十司”。不仅自下而上建立起庞大的官僚机构,而且组建一支募兵,其军政统治体系更趋完备。大彝震统治时期渤海经济比较发达,除原有畜牧、捕鱼、狩猎、采集等生产门类外,农业和手工业已成为经济的主要部门,而且分工越来越细,纺织业、制革业、陶瓷业、建筑业、车船制造业、冶炼业及各种铁器、铜器的制作都有相当规模。这期间唐朝在登州(今山东蓬莱)设有接待渤海贡使和商贾的专门机构渤海馆,渤海商船常停泊在登州外港,渤海的“熟铜”、“名马”是同中原贸易的重要商品。大彝震曾营建渤海王城上京龙泉府宫城殿阁,从上京龙泉府遗址及其出土的各种釉瓦、花砖、兽头、鸱尾、建筑饰件等遗物看,当时上京龙泉府的宫城殿阁高大、宏伟、壮观、瑰丽,成为中国东北地区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其宫禁苑圃的安排和殿阁楼台的建筑方法、样式及布局都受到唐朝的影响。
(三)唐文宗赞誉大彝震遵礼仪而封部和乐,持法度而渤海宴宁,远慕华风,韦修诚节,梯航万里,任士之贡献具来。这充分说明大彝震以其出众的才能巩固和发展渤海国繁荣昌盛,其在位时期政权稳定、经济繁荣与唐关系密切,不仅使渤海国发展跨上新的台阶,并最终成就名扬天下的“海东盛国”。年大彝震病逝,在位27年,其弟大虔晃即位。
十二、大虔晃
大虔晃
(一)大虔晃(?—年)是大仁秀之孙,大新德次子,大彝震之弟。年大彝震去世,大虔晃继位,年2月受唐册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大虔晃遣使通聘日本,加强同日本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继续与唐王朝保持臣属友好关系,完善国内各种封建制度。年大虔晃去世,其孙大玄锡即位。
十三、大玄锡
(一)大玄锡(?—年)是大虔晃的孙子,年大虔晃去世,大玄锡继位。大玄锡在位期间四次遣使朝唐,并诸生至长安习古今制度,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为海东盛国。年大玄锡去世,其子大玮瑎嗣位。
十四、大玮瑎
大玮瑎
(一)大玮瑎(?—年)是大玄锡之子,年大玄锡去世后大玮瑎继位。年王子大封裔在唐朝进贡之际与偶然在长安的新罗使节发生争席次事件,唐昭宗裁定新罗居上后有国相乌炤度朝唐,为其子应宾贡试及第名在新罗及第者名下,上表请改但遭唐拒绝。年大玮瑎去世,其子大諲撰即位。
十五、大諲撰
(一)大諲撰是大玮瑎之子,大玮瑎去世后大諲譔继位。大諲譔多次遣使朝贡后梁、后唐,同时两次派裴璆出使日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大諲撰即位不久与西邻契丹关系日趋紧张,在与契丹交界之扶余府驻重兵防备契丹,也与契丹进行交涉,终未能阻止契丹进攻。年12月渤海遭契丹耶律阿保机进攻,次年元月扶余城在契丹人的攻势下(今吉林省农安县境)陷落,不久忽汗城(在今黑龙江宁安县渤海镇)被契丹人围困,第三日被迫请降。后在渤海爱国军民推动下一度聚兵反抗,然终在契丹兵攻入王城后率臣僚归降。年2月阿保机改渤海国为东丹国,以长子耶律倍为人皇王主之,历时凡年的渤海国至此灭亡。7月大諲撰一行被押至辽临潢府(治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西,另筑城使居之,阿保机改其名曰乌鲁古,妻曰阿里只(此二名为阿保机受理諲撰降时所乘二马名)。大諲撰生卒不详,后人一般称其为末王,一说称“哀王”。
#中国古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