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花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526/4629686.html贞元元年(),金朝第四位皇帝完颜亮正式迁都燕京,并改燕京为中都,拉开了北京八百余年古都历史的序幕。金中都的建筑格局和宫室制度都仿效北宋都城汴京,布局方正、宫阙壮丽,一派皇家气象。完颜亮迁都燕京女真族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公元年(北宋政和五年、辽天庆五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建元“收国”,定都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天眷元年(),将会宁府加号上京,改原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巴林左旗南波罗城)为北京。南京(又称燕京)、东京、中京、西京仍沿用辽代旧制,分别为析津府、辽阳府、大定府和大同府。金熙宗皇统元年(南宋绍兴十一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南宋称臣。此后,金朝占据了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金朝统治者有着“居天子之正”“合天下于一”的强烈欲望,但上京会宁府偏处东北一隅,“供馈困于转输,使命苦于驿顿”,难以有效控制黄淮地区,南下用兵也路途遥远,国都南迁势在必行。皇统九年(),完颜亮杀死金熙宗,即位称帝。他向来有志入主中原、一统天下,加上夺位后内心不安,时常感到危机四伏。不久,完颜亮便决定迁都,远离上京。燕京地理位置优越。从“澶渊之盟”到“海上之盟”,再到金朝攻占燕京,直至北宋灭亡,燕京始终是争夺焦点。金朝统治者既顾及北方之根本,又觊觎中原之广袤,因此将燕京视为“天地之中”。金人认为:辽就是因为占据了燕京,才能控制南北,坐收宋朝纳贡,因此燕京是迁都的首选之地。即位次年,完颜亮颁布《议迁都燕京诏》,遭到一些朝臣反对,但他早已下定决心。一日,完颜亮假意问自己的亲信:“朕栽了二百株莲花,为何都死了呢?”亲信答道:“上京寒冷,但燕京地暖,适合栽莲。”并趁机迎合:“燕京自古就是霸国,虎视中原,可以成就万世基业。”还有朝臣附和:“上京是黄沙之地,实在不适合帝王居住。”如此这般,舆论纷纷倒向完颜亮一边。天德三年()三月,完颜亮下令“广燕城,建宫室”,征调民夫80万人、兵丁40万人,耗费大量土木石材,扩建工程浩大。《析津志》记载:“金朝筑燕城,用涿州土。人置一筐,左右手排列定,自涿至燕传递。空筐出,实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贞元元年(),燕京宫城竣工。完颜亮颁布《迁都燕京诏》,正式迁都。同时,改原来的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为南京。完颜亮认为“燕乃列国之名”,作为京师名称不妥,于是改燕京为中都,成为金朝政治中心。仿照汴京建中都完颜亮在营建中都之前,派遣画工仿照汴京宫室制度绘图;在修建宫室时,又明确提出“制度如汴”的要求。他还强调“勿惮暂时之艰,以就得中之制”,就是说皇宫布局应该尽量靠近城市的中央位置。由此,金中都的建筑格局和宫室制度都仿效汴京,宫殿的窗户、屏风等部件甚至直接取自汴京宫殿,宋徽宗用作假山的艮岳石也被运往中都点缀御苑。金中都城示意图中都在城市布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国都营造理念,形成外城、皇城、宫城三重回字形相套格局。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将东、南、西三面城墙向外大幅扩展(一说北墙亦向北推移米)。在全城中部略微偏西的位置,形成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外城周长约三十五里,北城垣即辽南京旧城的北城墙址(或向北略有扩展),东城垣在翠花街至四路通南北一线,南城垣在四路通至凤凰嘴村东西一线,西城垣在凤凰嘴村至军事博物馆南黄亭子南北一线。城外有护城河环绕。中都城初建时有12座城门。北城墙自西向东分别有会城门、通玄门、崇智门,东城墙自北向南分别有施仁门、宣曜门、阳春门,南城墙自东向西分别有景风门、丰宜门、端礼门,西城墙自南向北分别有丽泽门、灏华门、彰义门,城门命名无不体现儒家文化。大定年间,为便于往返中都东北郊新修建的大宁宫(亦称太宁宫、万宁宫),在中都北城墙东侧新开辟一座城门,名为光泰门。由此中都城共计有13座城门。皇城位于今广安门南滨河路一带,东西窄,南北长,周长九里三十步,共有4座城门:北为拱辰门,东为宣华门,南为宣阳门,西为玉华门。宫城内有36处宫殿,还有众多楼阁和园池名胜。其中,坐落在中轴线上的大安殿和仁政殿是最重要的两大宫殿。金人对他们的宫殿很是自豪,金章宗有《宫中》一诗描述宫城景致:“五云金碧拱朝霞,楼阁峥嵘帝子家。三十六宫帘尽卷,东风无处不扬花。”此外,与宫殿配套的皇家园林、坛庙寺院、衙署学府,乃至中都城外的皇陵,都参照北宋汴京所展现的都城标准来安排。中都共设62坊,坊与市没有严格的界限,但主要商业区仍在城北。整个中都城布局方正、前朝后市、坊巷分割、状如棋盘。中都城内大半土地圈入宫禁,宫殿金碧辉煌、极尽奢华。南宋资政殿大学士范成大的《揽辔录》评价道:“制度不经,工巧无遗力,所谓穷奢极侈者……制度强效华风,往往不遗余力,而终不近似。”在他看来,金中都并不完全符合中原王朝宫廷礼制要求,但在追求奢侈工巧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金中都建成后,逐步显示出作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宏大气象。随着国子监、司天台、太医院、翰林院、译经所、国史院等机构的设置,中都城会聚中国北方各民族杰出人才,带动了金朝文化、教育、科技、艺术等领域蓬勃发展。儒学进一步向北方传播,很快占据主导地位。佛教、道教也在中都地区兴盛起来,庙宇宫观遍布城里郊外。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极盛时期的金章宗泰和七年(),中都城市总人口约40万。然而,金中都作为都城的历史仅持续了62年。金末,蒙古大军南下,宣宗于贞祐二年()仓皇迁都南京开封府,百姓四处逃散、流离失所。中都城最终毁于战火,宫殿拆作柴薪,宫城残破不堪,“可怜一片繁华地,空见春风长绿蒿”。多年后,元朝在中都城东北郊外修筑新都,即后来的元大都。丽泽门的由来丽泽门是中都西城墙三门中居南的一座,位于今丽泽商务区一带。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曾赋《丽泽门》一诗,赞誉“丽泽门”的景致:丽泽门西日未俄,水明沙净卷纤罗。绿琼洲渚青瑶嶂,付与诗工敢琢磨。令人疑惑的是,金中都城建成的时候,王安石已经去世60多年,北宋也已灭亡了20多年。那么王安石为什么会作诗称赞丽泽门呢?同时,诗中描述的景致也与中都丽泽门周边相去甚远,诗里的“水明沙净”“绿琼洲渚”又是从何而来?事实上,王安石诗中的“丽泽门”并非金中都的“丽泽门”,而是北宋都城汴京城内延福宫的宫门。北宋宰相蔡京为取悦宋徽宗,大兴豪华宫殿,徽宗将其中一座赐名延福宫。丽泽门即延福宫的西门。“丽”,有“成双”“成对”之意。“泽”,水积聚的地方。“丽泽”,意为两泽相连。延福宫丽泽门不远处有两处湖泊,以桥相隔,正好与“两泽相连”呼应,“丽泽门”应是得名于此。金中都的形制仿照北宋汴京,城门命名也无不体现中原文化。或许是巧合,但更可能是有意为之,城门命名之人从汴京抄来的宫室形制图上,选中“丽泽门”这一名称,最终以它命名中都城西城墙上的南门。莲华遗址今犹在莲花池古称西湖、太湖、南河泊。原为燕都蓟城西郊的一处湖泊,是蓟城(后来的唐幽州城、辽南京城)的主要水源。《水经注》记载:“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完颜亮迁都后,命人在西湖广植莲花,后人因此称其莲花池,称其下游洗马沟为莲花河。金代在辽南京城基础上营建中都,依托莲花池水系解决城市用水问题,对辽南京城水系做了较大改变,形成新的护城河系统。莲花河被圈入城内,成为宫苑水源。在宫城西面建同乐园,开西华潭,宫城之内建鱼藻池(今宣武门外青年湖)。莲花河流经皇城南门宣阳门前,由南城垣下流出城外,河水流经城垣的地方建有规模宏大的水关。元代以后,莲花池水量逐渐减少,但仍可作为郊游之所。清《天咫偶闻》记载,莲花池“广十亩许,红白莲满之,可以泛舟,长夏游人竞集”。20世纪90年代北京西站选址时,曾考虑建在莲花池。一方面因池水干枯,便于地下施工;一方面没有搬迁问题,可以很快动工。后来,在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建议下,莲花池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被保留下来,最终将西站建在莲花池东北岸。年,莲花池被复建成公园,吸引着大量市民和游客。金中都现存3段城墙遗迹,即西城墙的高楼村段和南城墙的万泉寺段、凤凰嘴段。—年的考古发掘中,在凤凰嘴段首次发现金中都外城护城河、城墙等遗迹,为研究金中都结构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据。未来,凤凰嘴段中都城墙遗址将建设为金中都遗址公园,曾经辉煌一时的金中都终将焕发新的生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6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