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贫攻坚进行时特色产业拓宽脱贫路

作为巴林左旗三个牧区之一的查干哈达苏木,有着悠久的畜牧业传统。苏木共户人,常住户户全苏木8个嘎查中有5个贫困嘎查,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查干哈达苏木本着“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标准,加强重点项目落实,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养殖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同时,引导农牧民立足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把传统奶制品、蒙古族刺绣手工艺品、肉牛产业等民族特色产业作为长远发展的产业基础,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奔小康。到目前,全苏木已有4个嘎查脱贫摘帽,已脱贫户人,还有56户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0.37%减少到1.87%。

传统奶食可富民

在查干哈达苏木,说起传统奶食品好品牌,人们公认首选前召嘎查的孟和奶食品公司的产品。公司于年10月投产,年4月被认定为巴林左旗43家“就业扶贫车间”之一。公司通过“龙头企业+产业基地+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一是以高于市场价0.1元收购贫困户的牛奶,使每头牛多增收元。二是为养殖户在饲养、防疫、改良等方面给予全程跟踪服务,有效提升产奶量。三是为牧户提供低于市场价的草料,每吨饲料节省元,每头牛每年节省元。四是安排本嘎查村民特别是贫困村民就业。公司现已吸纳21名本地劳动力,其中贫困户6名,带动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年增收元以上。

贫困户拴柱告诉我们:“我在孟和奶食品公司的月收入达到元,其中挤奶收入元,扶贫车间就业工资元。”脱贫户布和朝鲁在孟和奶食品有限公司就业,每月工资元,自己在家挤奶,制作奶豆腐等,每月收入元,稳定增收-元。

民族饰品有“钱景”

查干哈达苏木依托北五台、辽祖陵等旅游资源,积极倡导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合作社,探索发展蒙古族服饰饰品、民族文化商品以及纪念品。有三代传承的烫画工艺品,也是苏木独树一帜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化产品。

成立于年5月的查干哈达苏木高伊罕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合作社,集培训、生产、展示、销售、研发于一体,有固定社员6人,居家作业社员10余人,初学者25人。年以来,合作社联合妇联组织广大牧民、手工艺爱好者,通过技术培训、技能竞赛等活动,激发广大牧民的内生动力和兴趣爱好,以电脑绣花和手工刺绣相结合,创作生活服饰、盛宴服饰、旅游纪念品等多种民族特色服饰和产品,充分利用媒体扩大宣传,通过产品展览、设立直销点、电商销售等方式,努力打入市场,辐射带动嘎查和周边地区手工艺能人和爱好者投入民族手工艺品产业。带动了4户贫困户实现年增收-0元。

内蒙古恩格尔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年9月,总投资万元,以生产销售蒙古包、马鞍、勒勒车、马头琴、马鞭、弓箭等民族用品为主。公司的前身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那仁格日勒(汪永山)的家庭作坊。汪玉龙在其父亲传统手艺基础上,力求做到在技术上的创新和产品质量上的提升。将研发、生产、营销及服务融为一体,公司现有4人就业,计划再吸收一部分人员就业创业。

查干哈达苏木积极发展电商平台,通过电商将牧民的农畜产品、手工艺品销售到更远范围。邀请旗电商中心技术人员组织广大牧民和贫困群众开展电商培训,初步树立了营商意识。

肉牛养殖奔小康

在汪安池嘎查一处养殖场内,一群黄白花儿西门塔尔牛个个膘肥称,长势喜人。嘎查党支部书记布和笑得合不拢嘴。他告诉笔者,全嘎查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人,其中未脱贫6户15人。年人均纯收入元。为转变草场退化、牧民贫困的现状,嘎查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狠下功夫,大力发展肉牛产业。9年,他牵头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牧户”模式,通过品种改良、舍饲圈养、开拓市场、树立品牌、延伸链条,逐渐改变群众思想观念、经营方式和养殖方法。把品种改良作为支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养殖户手把手教技术、心贴心教经验,现在全嘎查养殖业发展势头良好,肉牛改良率达到96%以上,优质西门塔尔牛由70多头发展到2多头。目前市场形势也挺好,良种牛犊最高达2.8万元。同时,合作社把舍饲圈养的成功经验在全嘎查推广,培育自治区级家庭牧场1家、经纪人20人,发展头以上优质肉牛养殖户2户、50头以上6户、20头以上28户,打造奶食品加工家庭作坊1家、有机肥加工厂1家。合作社“以点带面、连成一片”的辐射带动效应初步形成。另外,把粮改饲作为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大力推广为养而种,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合作社有大型收割机2台,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年,合作社成员储青达1.6万立方米。年向周边旗县区及四川、甘肃等地输出西门塔尔牛0余头,年接待旗内外参观考察人员0余人次。

合作社首先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姓供就业岗位,每人每月工资元以上,使5户14人稳定脱贫。指导带动2户贫困户通过养牛增收5万元以上。年,汪安池嘎查争取资金万元,建设了集农牧民牛产业培训、销售、展示于一体的牛产业脱贫孵化基地。由合作社采取“理论知识+现身说法+体验教学”方式对牧民开展培训,馈培训1万余人次。下一步,合作社还将投资万元在周边四个嘎查建设四个托养中心,进一步加稀进牧民脱贫致富步伐。

发展旅游百业兴

查干哈达苏木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闻名遐尔的真寂之寺(召庙)、辽祖洲、辽祖陵、石房子等历史遗存,有七锅山冰臼群国家地质公园、点将台、莲花石、西日他拉湖、红光草原等自然景观。借助巴林左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旅游+扶贫”的有利契机,查干哈达苏木积极推进旅游产业,通过景区的建设发展带动扶贫脱贫,当地蒙古族农牧民直接参与旅游就业的有50余人涧接带动就业余人,每人年约增收1万元。

苏木达苏雅拉图告我们,下一步,查干哈达苏木在现现有项目基础上,继续立足长远。年,完成以8个行政嘎查为连接点,以黄金旅游经济带为连接线的旅游线路路建设,结合地理优势,形成多元融合产业链,加快提高减贫成效,提前打好乡村振兴基础,将贫困发生率降低到0.3%以下。目前,投资50万元的前召嘎查和阿鲁召嘎查牧家乐项目50座蒙古包建设已完成;投资20万元的民族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基础建设项目已投入运营;投资60万元的石房子民俗展示馆及旅游超市项目也已完成;石房子嘎查亩种植油菜花土地流转工作和前召嘎查、阿鲁召嘎查亩退耕还草项目已成功对接,为打造田园综合体、发展旅游大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稿源:巴林左旗扶贫办

通讯员:晓舟、赵炜

编辑:乌伊罕、王美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2275.html